Newtalk新聞

黃嬿方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黃嬿方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從政策宣示到晶片出貨:印度半導體產業的兩年成長

    2025.10.26 | 21:36

    2023年,印度的半導體雄心被多家國際媒體形容為「追尋台積電神話」的起點;2025年,第一批印度封裝晶片正式出口海外。短短兩年間,印度從「沒有任何晶圓廠」的設計國,轉向「具備封測、設計、出口能力」的新興供應鏈節點。這場轉變,不只是一國的科技進步,更是挑戰全球目前半導體供應鏈的平衡。 一、從政策起跑:滿腔熱血與現實落差印度政府於2021年通過印度半導體計畫(ISM),提供最高50%的投資補貼,以實現「Make in India」的晶片自製夢。當時最受矚目的合作案,是鴻海與Vedanta集團宣布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興建晶圓廠與顯示面板廠,被視為印度跨入高階製造的歷史時刻。然而,夢想很快卡在現實。當時合作面對到三個現實的問題:第一,技術來源不明確。鴻海和Vedanta雙方並沒有半導體製程技術,原先聲稱要與歐洲晶片商STMicroelectronics合作,但STMicro遲遲不願簽署技術移轉協議。沒有確定的製程與技術授權,印度政府無法批准補助。第二,策略與角色分歧。鴻海想以代工與外部合作模式參與,Vedanta則希望主導全案,雙方在股權結構、技術控制與投資節奏上產生嚴重分歧。鴻海認為Vedanta缺乏晶圓廠運營經驗,不具備長期競爭力。第三,政府審批與補貼延宕。印度電子資通訊部要求具體技術方案後才能核發激勵金,但雙方始終無法交出可行文件,導致補貼申請延宕超過半年。最終在2023年7月10日,鴻海正式宣布退出該計畫,Vedanta雖聲稱要獨自繼續,但至今仍未獲政府批准。這起事件讓印度政府意識到:光有資金與政治意願,不等於能造晶片。自此之後,政策方向從「直接建晶圓廠」轉為「先培育封測與設計能力」。 二、政策修正:從大夢轉向可落地2024至2025年間,印度政府推出印度半導體計畫2.0(ISM 2.0),聚焦碳化矽(SiC)、功率電子與AI晶片。印度知道自己無法在短時間內追上3奈米製程,於是改以電動車與AI加速器等「應用型晶片」為突破口。同時,國際合作也重新回溫。MediaTek表態願意在印度設廠,高通執行長親自拜會莫迪討論AI與晶片創新,Graphcore宣布十年13億美元投資計畫。外資態度從觀望轉為小規模試水溫,顯示印度開始被視為次級生產與封測基地。 三、產線啟動:從計畫書走進工廠2025年8月,印度首條封裝與測試線由CG Power啟動運作,成為印度第一個可獨立進行後段封測的產線;Kaynes Semicon在該廠推出印度首批商業級多晶片模組(MCM),出貨給美國公司Alpha & Omega Semiconductor(AOS),成為印度史上第一個出口的半導體產品;Noida的Sahasra Electronics也推出「Made in India MicroSD」記憶卡,並正式出口至中東與非洲市場。雖然這些產品仍屬成熟製程(28至65奈米),但象徵印度終於從政策口號進入產線實體。 四、技術與結構瓶頸儘管成果可喜,印度距離晶圓級製造仍有明顯落差。基礎設施問題也未解決,供電穩定度、水源純度、潔淨室條件仍需巨資改善。人才方面,印度工程師在軟體與晶片設計上具優勢,占全球IC設計人才20%,但在製程與材料工程領域人才較少。再加上晶片投資回收期長,私部門動能有限,投資耐性成為長期挑戰。 五、戰略定位:成為次級樞紐在美中科技對抗與供應鏈重組的全球背景下,印度的半導體產業有了新的戰略角色。首先對美國、日本與台灣而言,印度是「去風險化」(de-risking)的潛在合作節點;再來對韓國與東南亞而言,它是未來可分擔封測與模組產能的夥伴。若美光的封測廠能在2026年順利投產,C-DAC的chiplet示範器能量產,印度將不再只是替代中國的候補,而是印太供應鏈中的次級樞紐,連接軟體設計、AI晶片應用與製造後段之間的橋樑。 結語:從挫折中誕生的下一個台灣?印度的晶片夢起初有些浪漫化——以為靠補貼和意志就能建立晶圓廠。但經過與鴻海合作的失敗與兩年的摸索,它學會了務實:從設計做起、從封測立足。如今的印度,終於有了一座能出貨的封測廠、一批本地晶片設計團隊、以及一群不再幻想「一夜之間超越台積電」的政策制定者。這才是半導體產業真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