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黑羊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黑羊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強制社保」為何更磨損中國的社會契約?

    2025.08.17 | 11:41

    2025年8月1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明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不繳社保」屬無效,並支持勞動者以未依法繳納社保為由解除勞動契約並請求經濟補償;該解釋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同時間,官媒與部分財經評論將此舉包裝為「保障民生、擴大內需」與「消費催化器」,但民間輿論迅速兩極化。制度層面上,中國社保由「五險一金」構成,法定繳費義務長期存在,逾期須按日加收萬分之五滯納金,仍不補繳可處欠費1至3倍罰款;惟各地執行長年寬鬆,導致放棄或少繳現象普遍。覆蓋率方面,官方稱2024年基本醫療保險參保逾13.2億(約95%),但同年失業保險僅2.5億、工傷3億,顯示「完整繳納五險」的人數遠低於醫療覆蓋。經濟面則是中小微企業吸納約八成企業就業,若突然「嚴執法」勢必推高用工成本。立意良善還是制度扭曲?雖支持者主張,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將堵上「同意不繳」的灰色空間,保障勞工長期權益;若企業依法足額繳納,工傷、養老、醫療等風險才有制度性對價,長期更有利於消費信心與社會穩定,並可矯正地方放任與低價競爭的畸形。不過,質疑者則指出,在缺乏程序正義與穩定預期的體制下,以「嚴執法」迅速加壓,等同把高費率一次性轉嫁給中小企業與年輕勞動者,短期壓低到手所得、推升裁員與外包,長期則加深「高費率、低覆蓋」的扭曲;更嚴重的是,選擇性執法恐成為行政治理與政治控制工具。這不是「新法」,而是更沉重的司法風險中共《勞動法》早已規定繳社保義務,這次最高法院的《解釋(二)》不是創設新權利義務,而是把「不繳社保約定無效」明文化,並指引法院在勞資爭議中支持勞方解除契約與請求補償,企業補繳後得向勞工追還社保補償,等於把用人單位的合規急迫性推到前台。與此同時,《社會保險法》原有處罰條款仍有效:欠繳自欠繳日按日加收萬分之五滯納金,逾期仍不繳可處一至三倍罰款;在地方可能採取「運動式執法」的情境下,這組合會放大追溯與累積性風險。中共官媒與部分評論把此舉描繪成「保障民生、拉動內需」,但在欠缺明確過渡期、差別費率或減負配套的前提下,法律效果與宏觀目標未必疊加,反而更可能帶來用工結構的「避險化」(外包、「靈活」就業)與更多勞資糾紛。高費率、低「五險全覆蓋」與財政依賴的三重矛盾中共官方宣稱的「高覆蓋」多指醫療保險:2024年基本醫保參保逾13.2億、覆蓋率約95%。但同年失業保險僅2.5億、工傷3億,代表真正「完整繳納五險」的人數遠低於醫療覆蓋,制度呈現形式與實質的巨大落差。更棘手的是繳費結構:城鎮職工社保(不含住房公積金)綜合費率多年高於三成,即便自2015年起多次下調至約33.95%,仍屬全球偏高區間,對低利潤行業形成剛性壓力。各地費率與基數上限不一,典型城市雇主端負擔(養老約16%、醫療約9%±、失業0.5%等)使總負擔常落在逾二成至近三成之間;在經濟放緩期,這樣的稅費楔(tax wedge,即雇主雇用勞工成本,與勞工實際稅後淨所得間之差距)直接擠壓薪資彈性與就業。財政面上,社保基金對財政補貼依賴上升、地方壓力擴散,短中期更傾向以轉移支付維持帳面平衡而非深層改革,於是「高費率—低全面覆蓋—高財政依賴」的三重矛盾便難以化解。小企業扛八成就業,「嚴執法」恐加速外包與非典用工中小微企業吸納約八成企業就業,是名副其實的就業蓄水池。在經濟復甦乏力下,若以「一刀切」方式加壓社保繳費,勢必加重其中短期現金流與合規風險。一方面,業者可藉「勞務外包」「靈活用工」迴避費負。另一方面,勞方短期到手所得下降,將以現金補貼、私下協議等非正式安排反制,進一步侵蝕社保名實一致。更敏感的是,在可能的「運動式」或選擇性執法環境中,社保亦可能兼具行政管束功能——誰被盯上、誰先補繳與被罰,未必全以法理衡量;這不但無助於法治,反而稀釋制度正當性與社會信任。制度對照:臺灣的普及、分攤與法治可預期性臺灣以全民健康保險為社會保險的普及底座,覆蓋率長年逾99%,並透過政府對特定弱勢族群補助保費維持普及與財務穩健的平衡。勞保方面,費率依法逐步調整,2025年整體保險費率為12.5%(普通事故保險率、就業保險另計),保費由雇主、勞工與政府依比例分攤,降低單一主體的承擔風險並維持制度信任。就業保險(失業保險)目前費率為1%,同樣採雇主70%、勞工20%、政府10%分擔,與中國「高費率但低完整覆蓋」形成結構對比。更關鍵的是,臺灣在民主法治架構下,權責邏輯清楚、資訊公開、爭議救濟可期,降低制度不確定性與選擇性執法疑慮;即便面臨高齡化與醫療通膨壓力,調整路徑仍以程序透明、證據與審議為依歸。結語「強制社保」本身不是壞概念,壞在它被安放於一個高費率、低完整覆蓋、財政補貼依賴升高且法治可預期性不足的治理環境中。當執法工具凌駕制度設計、當政治訊號取代政策協作,社保就不再是勞工的保障,而是企業的風險與社會的不信任。與其在官宣與輿情之間擺盪,中國更需要的是費率結構與覆蓋結構的同步改革:降低稅費楔、擴大就業型保險的實質覆蓋、為中小企業設計可操作的緩衝與抵扣機制,並避免選擇性執法造成的寒蟬效應。相對之下,臺灣的經驗提醒我們:普及性、分攤性(勞保與就保)與程序正義(透明調整與可預期救濟)缺一不可。民主法治的價值,不在口號,而在每一次費率調整的公開計算、每一筆政府分攤的依法預算、每一件爭議的可受公評。對臺灣社會而言,這也是一則自我勉勵:在對岸「以法行政」的陰影下,我們更應守住制度的標準配備,持續用更好的社會保險設計與更可信的治理,拆解對「威權效率」的想像,並把對勞工的保障,轉化為經濟的韌性與社會的信任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