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無暱稱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光州事件後的南韓轉型正義之路 與台灣有哪些相近之處?

    2022.01.03 | 00:20

    去年11月,前南韓總統全斗煥逝世,成為南韓政府在引進國葬制度後,首位不照國葬規格治喪的一位,現任南韓政府會這麼做的原因為,全斗煥獨裁統治、鎮壓學生運動,且從不願道歉。而那場著名的學生運動,便是在近期多部南韓電影中時有所見的光州事件。 繼獨裁朴正熙政權之後:全斗煥崛起1979年,首任南韓總統朴正熙因長期執政,已引發國內民主浪潮支持者的不滿,最後終於在晚餐宴席中,遭時任中情部長金載圭槍殺。朴正熙遇刺之後,身為朴義子的全斗煥時任國軍保安司令官,與戒嚴司令部合同搜查本部長,受命負責調查本案,卻暗自逐步攬權,使得時任代理總統的崔圭夏有名無實。在光州事件發生前一年,朴正熙曾為了更大的政治權力,褫奪最大在野黨新民黨總裁金泳三的議員資格,引發學生不滿,展開釜馬抗爭。然而這場抗爭不過三天,便因朴正熙遭刺、國家緊接發布戒嚴令而中止,當時約有1500人被捕。而在此次事件後,全斗煥意識到民間反抗力量,已開始默默訓練特種軍隊,之後他趁戒嚴時期逮捕反對派領袖金大中,成為光州事件的主要導火線。 光州地域上的衝突與對立光州之所以成為民主化運動的重鎮,可部分歸因於長久以來的地域對立。位於朝顯半島西南端的全羅南道,全境環繞光州廣域市,在古時是百濟,被逮捕的反對派領袖金大中便是出生於全羅南道;而現今大邱、釜山所在的慶尚道,古國時期是新羅,兩者一直有城鄉落差,朴正熙、全斗煥都出身慶尚道,地緣成為權貴的認證,朴正熙執政時期也偏向投注資源於慶尚道,使得慶尚道和全羅南道兩地之間對立明顯。在金大中被捕後,全南大學的學生對此行為強烈不滿,遂展開民主化示威運動。 全斗煥殘忍鎮壓光州事件當時,韓國的軍事行動需經韓美聯合軍司令部同意才能出兵,但七個特戰部隊除外,因此全斗煥以「不要像北韓一樣失去民主體制」為藉口強力鎮壓,派出空降特戰部隊無差別攻擊,此舉也可說是獲得美國的默許。兩萬名特種軍人出動的結果造成4000多人死傷。 南韓民主化進程全斗煥執政期間嚴禁對光州事件的討論,直到1985年,國會大選出現強大反對黨,使光州事件終有機會獲得平反。繼任的總統盧泰愚發表民主化宣言,反對黨總統金泳三將光州事件正名為「518民主化運動」,開始推動「歷史導正運動」,並制定特別法,使究責不受時效限制,將全斗煥與盧泰愚起訴,開始踐行轉型正義。在更後續的金大中政府時期,成立「民主化運動補償審議委員會」,2001年11月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於15年間完成對光州民主化事件的清算。 南韓轉型正義逐漸落實「轉型正義」係指針對曾發生的大規模人權迫害,受害者要求還原歷史真相,並讓加害者受到懲罰。當今政府承擔起歷史的責任,為過去的錯誤彌補,同時為了預防悲劇再次發生,需要積極的體制改革,並透過教育層面,使人民知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韓國的轉型正義在反對黨的執政下與人民團結的氛圍下,如火如荼地展開,除了國家制定特別法、成立委員會彌補過去錯誤,民間死難者家屬與倖存者亦組成不同團體,致力於恢復受難者名譽、紀念他們的犧牲;例如「建立受難者紀念碑及紀念活動籌備委員會」、「追究518真相暨傳承光州抗爭精神國民委員會」,使歷史上的一頁記憶延續,後世能明白,民主並非垂手可得,將民主抗爭經驗銘記在心。台韓轉型正義之比較根據長期投入韓國新聞報導、現為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朱立熙「台灣的1979~1987政體」的討論文,與全南大學崔正吉教授的報告,1979年時台灣與韓國共同經歷了動盪期。韓國接連爆發釜馬抗爭、朴正熙遇刺,以及全斗煥發動雙十二政變奪權;台灣恰巧在全斗煥政變前兩天發生美麗島抗爭事件。接著韓國由全斗煥掌權,進入高壓統治期,台灣則在美麗島大審期間發生林宅血案(台灣省議會議員林義雄台北住家的凶殺案),翌年發生陳文成命案,兩國同時進入受難期。 1980年代中期,兩國都因為社會力的爆發,進入人民的抗爭期,直到1987年,兩國領袖都在民意壓力下被迫民主化與自由化。韓國執政黨總統候選人盧泰愚發表「629民主化宣言」,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則宣布7月15日解除解嚴令,兩國人民終於爭取到民主的果實[1]。 落實轉型正義,維護民主淨土相對台灣而言,韓國轉型正義執行積極,主要原因是韓國人民足夠團結,對全斗煥過去暴政的態度一致。光州事件的紀錄片在韓國公開放映後,形成推動轉型正義的強大民意。在臺灣,對於白色恐佈以及二二八事件執行轉型正義還未有明確的共識,事件發生當時,社會經濟尚不穩定,一派認為當時的執政者具穩定社會的力量,可功過相抵;另一派則視其為暴政,對人權有不可抹煞的侵害,並直指元兇被神格化,也許這就是兩地清算腳步落差的原因。觀照南韓的進步,期許台灣的轉型正義能積極落實,身為島國子民,不對歷史冷漠或是政治冷感,秉持追尋真相和記憶傳承,才能維護民主淨土。 [1] 黃啟霖(2019年10月18日)。〈韓釜馬抗爭40年 台韓學者談社會力與民主化豪〉。中央廣播電台。取自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3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