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吳宛樺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吳宛樺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酸民退散--源於懶惰和嫉妒的誹謗

    2021.07.10 | 20:58

    韓昌黎文集校注。圖片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從唐代韓愈的〈原毀〉中窺見現代網路酸民的行事作風。 初讀〈原毀〉時,驚覺內容與當代社會風氣竟是如此貼切,〈原毀〉作為唐代批評社會的議論文,放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借鑑意義,其中以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做對比,提出毀謗起於「怠」與「忌」,我認為此可與現代網路酸民文化相互呼應,因此試將〈原毀〉與現代文化結合,進而帶出〈原毀〉中符合當代特點的現實意義。 我認為將此文放在現代頗有借鑑意義,文中以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做對比,並探究誹謗產生的原因,認為其根源在於「怠」及「忌」,懶惰與嫉妒使得誹謗興起,若是將文中內容放到現代網路發言習慣來看,便可發現有許多相同之處。文中道今之君子「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說明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嚴以待人,寬以待己」,而千年過後的今日,由於網路留言的匿名性,使得人們喜歡在螢幕後對他人評頭論足,以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去批判他人,此正是所謂的「正義魔人」,然而現實生活中,自身的品格如何卻又是另當別論,對他人與自己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判標準。 記者吳承樺在〈網路匿名 酸民文化〉一文中寫道「『贏了是運氣,輸了是沒實力,漂亮是妝化的濃,帥是整型整出來的。』,不論結果如何,都一定要酸溜溜地批評一下,這就是『酸民文化』」 ,而酸民藉由批評與貶低他人,來凸顯自己虛假的高尚,抓住他人的一點不堪便緊咬不放,對於他人的成功則是一味地否定或嘲諷,這點則與文中「『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網路酸民經常看不起他人的成就,卻往往喜歡大肆嘲諷別人的不幸,彷彿是期望能夠透過否定他人去獲取那微薄的自我肯定。 根據佛洛伊德心理學的說法,酸民的種種行為是屬於攻擊性的心理防衛機制,由於自尊心較低,因此喜歡談論他人的缺點,並且將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宣洩於虛擬的網路論壇,而這其中也包括嫉妒他人的心思。正如韓愈所言:「爲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誹謗起於懶惰以及嫉妒,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也不承認別人能夠做到,這樣的人是不會懂得反思的,比起「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這樣的自省能力,酸民更擅長於逃避與推卸責任。 最後一段韓愈則寫道「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譭來」,想必也是對自我時常遭到誹謗的自我排解,關於這點身為傳播學院的學生,對於媒體經常作為被討論的對象或是議論他人的行為也深有感觸,當公眾人物的討論度越高,負面評價通常也隨之而來,此現象在明星、學者、政治人物三者身上又更為嚴重。 身在在虛擬社群發達的網路世代,經常陷入網軍、護航者與看熱鬧群眾的三方混戰之中,隨處可見的黑特版、「我要看到血流成河」的發言以及時不時傳出的網路霸凌所導致的悲劇,這些充斥在我們身邊的酸民文化,就如同韓愈在〈原毀〉中所寫下的今之君子,或許我們可以經由此文章來審視自我,是否在網路上隨意的留言已經造成誹謗的可能,又或者遭受無故誹謗時,經由此文引起共鳴,看清螢幕後方那些酸民的真面目。 韓愈在遭受誹謗與貶謫之苦時寫下〈原毀〉,針對世人嫉妒與攻擊他人的惡行提出抗議,並且希望可以藉此遏止歪風,在針砭時弊的過程中,又包含了那麼一絲反擊與自我安慰的意味。將〈原毀〉放在現代來看,今之君子與網路酸民幾乎可以劃上等號,若在面對酸民的酸言酸語時曾讀過韓愈的〈原毀〉,想必多少能夠放寬心思去看待。「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只要自己的心中有分寸,他人如何評論也不是我們能夠管得了的,且就當作替他人排解不平衡的自卑心理,無需落入自我懷疑與憤怒的漩渦之中。  參考文章:吳承樺:〈網路匿名 酸民文化〉,《嗑報》182期(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