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說到不如做到!比起聯合國 台灣更需要「聯合國際」
2021.11.07 | 02:57
10 月 22 日,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代表處,聯合進行了一場視訊會議, 美方表示後疫情時代下,台灣將在全球經貿復甦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必 要擴大台灣的國際參與度,包含實質意義地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氣 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以及聯合國(UN),議題涵蓋公共衛生、環境與氣候 變遷等,加上近來緊張的台海關係,美中對於聯大 2758 號決議的不同解釋,也 再度浮上檯面,台灣若想在國際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必然得付出更多。
國際組織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台灣一直以務實、積極的態度,推動多 邊關係、拓展國際空間,台灣過去以中華台北的名稱,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近期也緊跟中國大陸的腳步,申請加入跨太平洋 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同於與所有會員國訂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 明確展現出台灣融入區域整合的誠意,可見台灣「彈性」國際地位,在促進經 貿、文化交流方面的努力,然而協議一旦涉及聯合國,卻立即就失去了彈性。
前有法國參議院全院無異議通過決議文「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工作」,後有美國總統拜登( Joe B i d e n )重提《臺灣關係法》 的軍事 保衛承諾,台灣一直 習慣依仗美國、較有話語權的西方國家,來向 國際呼籲重視台灣的地位與實力, 卻忽略了這些國家也僅代表聯合 國中的一個席次、不可能公開與中國作對, 更不用說其他需要援助 的小國了,此外,很明顯美中角力下,聯合國是中國 對台灣身分,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最後底線,尤其聯合國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 代表性的組織,除非有經貿、安全等影響廣泛的問題,否則在國際 承認上,中國不可能自降國格。
筆者認為,台灣的 自由民主,以及 I C 產業的軟實力,都是很 好的溝通媒介,台灣已經被擋在聯合國的大門外數十年, 應該面對 現實、把眼光放遠,不要老是撞同一面南牆,即便成功得到參與聯 合國的機會,中國的反彈與壓迫,別說跟中國有密切貿易往來的台 灣,將遭受多大衝擊,美國、東南亞等鄰近國家也必受波及, 這樣
的結果絕非國際社會所樂見;反之,台灣應該借鏡以往的經驗,用 韌 性 向 每 一 個 國 際 組 織 釋 出 善意, 不 要 拘 泥 於 覺 得 有 了 龍 頭 的 首 肯 , 就能少走彎路,先一步一步搭建好 與他國互利互信的網絡,才是穩 妥之道。
比起申請加入聯合國,台灣更應該思考如何做到 「聯合國際」, 鞏固現存的邦交國、加深與日韓的互動、完善新南向政策…外,台 灣還有很多發展空間有待填滿 ,例如和紐澳的關係,美中之間的拉 鋸戰不會止息,「做好自己」,台灣方能不變成戰火下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