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林姸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林姸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當抗議轉為暴力 焦點不會被模糊嗎?

    2020.07.05 | 15:35

    2020年5月25日,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名46歲的非裔美國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壓頸致死,引起群眾抗議。美國民眾為George Floyd聲援,同情George Floyd的遭遇。這也促使許多民眾上街示威。並且,美國有40幾個城市實施宵禁。諷刺的是,美國一直自詡為人權國家、民主的推進者,在這個事件,我們卻看到了仍然看到了警民之間相互的暴力及毀滅。 執法過當、種族對立 我想,這次的美國這麼龐大的示威,牽扯的議題有許多,而警察執法過當和種族議題為兩個主要層面。根據美國Mapping Police Violence網站整理,在2019年,美國警察總共殺了1099人。這1099人之中,黑人佔了24%(然而黑人只佔人口的13%)。幾個美國發生的大型抗議事件其實都顯示著,這個國家的種族問題從未解決過。BBC也整理了美國半世紀以來因為種族引起的暴動,包含:1962密西西比騷亂、1967年底特律騷亂、1968年美國民權人士馬金路德‧金遇刺引起的騷動、2013年佛羅里達州桑福德騷亂及2014年密蘇里州弗格森事件,2013年及2014年的事件都是因為非裔遭美警執法過當致死引起的。還有最近的明尼蘇達州事件。2017年,維吉尼亞州的夏洛特維爾市,也曾發生因政府欲拆除南北戰爭時南方將軍羅伯特·愛德華·李的雕像而引發當地白人至上主義者與反對者的衝突。這些暴動證明了美國民眾對於這些議題重視,卻始終無法解決它。 示威轉為暴力 一開始看到George Floyd遭到執法過當致死的影片時,我是憤怒的。美國人如是重視這個事件,並衍伸出大規模遊行也十分振奮人心。然而,有一些地方的抗議者逐漸變為暴力,開始破壞街道。他們似乎將不滿用「破壞」、「毀滅」來發洩。在新聞的畫面中,我看見了被燒毀的建築十分怵目驚心。我支持這個示威,然而,看到這些暴力的我不禁為了達成訴求,暴力是唯一方式嗎? 暴力可能導致的結果:被模糊的焦點 6月1號時,George Floyd的哥哥Terrence Floyd公開批判在遊行中開始逐漸實施暴力行為的抗議者,他們破壞商店、街道,被媒體大肆報導。Terrence Floyd直接了當的對暴力的示威者說了:你們一定沒有我一半的難過,如果我都沒有訴諸暴力,你們憑什麼? 暴力是不是唯一的途徑?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詢問美國友人對於這次事件的想法時,他告訴我:You can’t fix a wrong with another wrong。身為一個在美國的華裔,他當然是支持這次抗議的,但是他不樂見的是逐漸上升為暴力的訴求方式。的確,當一場衝突變得暴力,焦點就會被模糊。大部分的人都是由新聞來接收資訊的,而最容易被新聞擷取的就是暴力的畫面,因為這樣的場面才有「看頭」。美國友人說,新聞太過“biased“。其實透過報導很難看出暴力怎麼開始發生的,但是它就是那樣呈現了,所以不在現場的人就會以為這就是事件的全貌。美國友人也說了,雖然他沒有實際參與示威,但是根據其他朋友的經驗,暴力並不是遊行的最大部分。「通常是晚上才會變這樣。我有一個朋友去了Atlanta 的那場,六點開始看到有人打破cnn的玻璃還有人燃燒東西。但我另外幾個朋友昨天有去Lawrenceville那場,他們說完全peaceful。」 暴力會帶給觀者不佳的印象,進而否定你們所有訴求,即便你是對的。就像是小時候妹妹搶我正在玩的玩具,我不給。爭吵到後面我打了他一下,原為「正確方」的我在打他的瞬間就成了「錯誤方」。道理非常簡單。家長只會看到「你打了他」,就像是觀看新聞、轉載影片的人,也只會看到「這很暴力」。 為什麼訴諸暴力? 我不認同在示威中變得暴力的示威者,但也不禁反思,他們為什麼變得憤怒到需要用「破壞」發洩? 最近看到的事件,讓我產生了一種想法,我認為自己正在面臨一個破壞的世代。其中一個層面顯示在示威遊行上,「破壞」成了常態。是不是在上位者罔顧人民意志,讓人民只能選擇更加激進、更加暴力的方式爭取自己的理想?這個世代的人,是不是只能用「破壞」、「毀滅」表達自己的理念、意志?我一直都是害怕暴力的,可是如果可以和平,誰會把暴力當做第一選擇呢?如果政府遇到示威就實施宵禁、使用催淚彈,不正面回應訴求,那麼,人民該怎麼守著「和平」的崗位呢? 總結來說,我支持這次的示威,但是卻不認同暴力示威的做法。但也認為我們需要思考訴諸暴力的原因。而擁權者也必須反思,抗議、示威,都不是做做樣子而已,唯有正面回應人民的訴求才能平息人民積怨已久的憤怒。   最後用我很喜歡的歌曲《Imagine》中的一小段作結: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I hope some 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be as one   願大家都能成為更溫柔的人。     作者: 林姸汝,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 投書 愛黛兒成功減肥引起的話題:身材怎麼樣到底干你什麼事?

    2020.07.05 | 00:31

                   英國歌后愛黛兒減肥成功,引起了正反兩極的論戰,有人說減肥成功的他很勵志,值得效法。另一方人馬認為愛黛兒不該屈服於普遍價值,侷限美的定義。「美」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呢?瘦身過後的艾黛兒被評論為「完美身材」。何為「完美」身材?是時常被媒體報導稱羨的「大長腿」、「螞蟻腰」,還是歐美較為流行的「蜜大腿」?然而我也不認同那些批評愛黛兒屈服於「大眾審美」的人,因為我想說的是,身材怎樣到底干你什麼事?               「誒你是不是變瘦了啊?」或者是「誒你最近吃比較多喔。」,這是台灣人常見的招呼語。身為女性並且20歲的我,自幼,「身材」就常被作為題材談論。每逢過年過節,或是久久未見的朋友會面,親戚朋友通常第一句話劈頭就說:「誒你是不是變胖了啊?」或者是「誒你最近比較瘦喔。」小時候的我還沒有健康的觀念,也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對於他人的玩笑或者是無意識對我身材的關心放大檢視,也不自覺對明星那樣苗條的身材感到無比嚮往。所以每當被人說「誒你變胖了嗎?」就會感到心情低落,自信心下降。而當被人說「誒你瘦了誒」時就會無比開心,可是這樣的開心不會持續很久,會不會下次見面又被說變胖了?然後「胖」又是什麼不好的事呢?             身邊有幾位朋友,身形已經十分好看,接近普遍大眾「苗條」的標準,但是仍然總是嚷嚷著「要減肥」、「自己很胖」等等。起初我把那些言論當作一種無意識地炫耀,後來才漸漸意識到,他們是真的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而那些「不滿意」不是短時間能夠消除的,是日積月累接收到的社會價值觀告訴他們的。到底有沒有人對自己滿意過?每次與人見面時,自己的外貌身材都要重新被審視,即便話者無意,聽者也會不知不覺被那些評斷影響。台灣人的招呼語「你變胖」、「你變瘦」,是多麽令人煩躁。而我想或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被審視,不自覺也會審視別人。「苗條」、「瘦」是一直以來的「完美身材標準」,而網路上也充斥著「顯瘦穿搭」、「如何一個月減五公斤」這樣的資訊,加深了大眾對「瘦」至高無上的追求。所以當自己看到朋友或是親戚沒有達到心中「完美標準」,或是趨近於「完美標準」時,不自覺就會下評論。             話說大家常常讚賞「渡邊直美」那樣「做自己」的女星,但是不自覺的還是會說出「像渡邊直美這麼胖還不是對自己那麼有自信」這樣看似誇讚的言論。我想說的是,什麼時候「胖」變成了一件「應該要對自己沒自信的事」,而「胖,對自己有自信」便是難能可貴激勵人心?還有,某個人的「胖瘦」又為什麼要被你拿來說嘴呢?             然而,可悲的是,雖然我常常嚷嚷著社會對於「美」的標準太侷限,健康就好,但是根深柢固的觀念還是縈繞著我。「減肥」還是掛在嘴邊,他人對我的招呼語是「你變胖」時,心情還是差差到極點。作家潘柏霖在〈如果這是為什麼我永遠不會快樂的原因〉寫道 :「我想要漂亮。我當然知道漂亮是社會建構的概念......但每當我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我唯一想到的就是,幹,為什麼我不夠好看。」             我想說的是,在這個對外表嚴苛的社會環境下,每個人已經無時無刻都在審視自己了,每個人已經不知道如何對自己滿意了。我們不要再用無意義的招呼語相互為難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