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台美BTA與台中ECFA的戰略差異
2020.09.04 | 06:24
國民黨馬政府在2010年與中國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民進黨蔡政府則是積極推動台美BTA(雙邊貿易協定),兩者在經貿戰略及利益上,有顯著性的差異。
首先,中國只同意台灣與中國簽ECFA,卻不允許其他國家與台灣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企圖封鎖台灣與其他國家經貿合作的國際空間。台美BTA則是不但可以深化雙方的經貿合作,更可以起示範效果,帶動其他各國跟進與台灣合作。
其次,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2019年中國與美國的市場消費規模差距達2,800億美元。台商許多透過三角貿易在中國生產的商品,最終出口市場還是以美國為主,面對美中貿易戰風險的升高,台美BTA則是提供台商另一條活路。
再者,美國是全球最高標準的市場,也是全世界創新的源頭。台美BTA有利於台灣的產業在這一波全球產業鏈重組的趨勢下,取得優勢及關鍵地位,也會增加國際大廠及公司對投資台灣的信心,吸引擁有先進技術的美國、日本、歐洲等國的企業來台投資。
過去馬政府的經貿戰略路徑是「通過中國走向世界」,而蔡政府則是採取「走向世界,並和世界一起走向中國」。不同路徑下的結果,前者是把台灣經濟鎖在中國,後者則是確保了台灣經濟的主體性以及對全球的開放性。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