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楊姝姍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楊姝姍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來去鄉下走一遭,蹲點的價值在哪裡?

    2019.07.01 | 20:00

    「欸!你暑假要做甚麼啊?」 「噢我報了蹲點活動!大概一個月都不會回家。」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蹲點這個詞成為大學生們長假的必做清單之一,特別是傳播學院的學生,聽見拍片、影像紀錄,似乎很難不被吸引。在各種同儕壓力、口耳相傳之下,蹲點已然形成一種風氣。愈來愈多人看見並透過這樣的活動學習,當然會發揮正向的影響,但如何持之以恆的維持蹲點價值,才是年復一年需要被傳承的。事實上,蹲點台灣成立於2009年,已經有十年歷史。當初的成立宗旨,是為了讓青年能有機會實踐所學並對土地付出,從中體驗到所謂「教室外的課程」。除了中華電信每年所舉辦的蹲點台灣,也有愈來愈多不同的單位舉辦類似的活動,讓青年花上兩三週以上去體驗在地,再透過各式媒介去分享自我的收穫與回饋。   但蹲點真的必要嗎?為甚麼不把同樣一個月的時間放在工作實習、出國遊學呢?蹲點的價值是甚麼?是趁青春熱血一遭?還是踏出舒適圈勇敢一次?如果要我回答,我會說蹲點帶給我的,是可以融入人生的故事,十幾天或者一個月的時間根本不長,但你願意伸出手,土地便會還給你更多。在地蹲點不會有專業的工作訓練,但你能從在地的人物看見他們對於工作的態度和價值觀,軟實力的學習比起真實技術的培養,更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磨。蹲點也從來不只是輕鬆娛樂,但對於所有新鮮的事物抱持新鮮感,邊看邊玩邊學,才是真的不浪費你願意投入給在地的時間。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RTM泛旅遊辦理的見學旅工計畫,性質和蹲點計畫相差不遠。去到在地社區待上一個月,完成指定工作後便算完成任務。較為不同的是,這個計畫算是媒合國際與在地青年的平台,因此我是和一位菲律賓籍的夥伴一起達成工作。我的蹲點社區是台東池上,後來因故只待了十七天。期間每週必須有一篇的日誌紀錄,加上五篇在地店家、農夫的採訪,以及七家不同民宿的介紹,最後再用一支五分鐘的影片呈現整體的生活紀錄。其實工作量攤開來看並不低,每日也是挑燈夜戰地趕截稿期限,但卻是好快樂也有很多成長的一段日子。   去蹲點前應該要有怎樣的準備?我會告訴你,甚麼都不用。但一顆開放的心會是最重要的事。去到池上以前,我從沒去過台東。對於池上的印象只有稻米和金城武樹。但金城武樹之後呢?和當地的農夫深談之後,我才理解他們對於稻米的堅持。在我們看見市售包裝以前,他們是如何耕作、如何聽天由命,半夜凌晨不辭辛勞地巡視農田,才有幾個月血汗換來的收穫。加上在這「看臉的時代」人們注重包裝和故事,但小農哪裡來的行銷團隊呢?幾乎所有一切都得由小農一手包辦,經過一層層生產環節的利潤流失,最後回到農夫手上的價值根本所剩無幾,僅能維持最基本的家用。但日復一日,他們仍然是拿出最好的在付出。   我所採訪的小農之一李友翔大哥,是兩年多前為了接手生病父親的農事,才回到家鄉的返鄉青年。這樣的例子在池上並不算少數:池上沒有高中,所以孩子們為了求學、工作,到了一定年紀都會離鄉背井,而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到四、五十歲,才回來從年邁的父母手中接手農地。李大哥剛知道我要來採訪時,很靦腆、緊張,煩惱著要和我分享甚麼的那種真誠,令人難忘。他總笑著說自己傻,傻傻地守著一塊土地。但佈滿秧苗的五分田,是他每天呵護的心血。人們對於友善耕作的概念不甚理解,經濟實惠的生活原則,總讓人在看見小農友善稻米明顯的差價時便望之卻步。李大哥說,他從沒想過能夠用種田賺大錢,但希望自己的田畝每年足以供給一百個家庭吃到安全的米,那就足夠了。數量不多,便能精質,這是他的減法哲學。這裡的人們想得單純,卻活得快樂。沒有都市人的汲汲營營,但內心卻是富足而美好的。   這些看見並非偶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必須是雙向的,傳遞出的訊息才有意義。蹲點不應該成為一項跟風行動,也不只是剛好能拿暑假來磨練拍片技巧、寫作文案的訓練而已,而是真的對在地的人物、故事、土地有興趣和好奇,讓他們的故事轉譯成為你自己的故事,才能讓一個月產生的效益不斷發酵。直至今日,我仍然和池上的人們有聯繫,每放長假必定會安排時間回去。觀光景點、必吃美食早在蹲點的時候就巡過好幾回,但我知道自己對於這片土地不想只是過客,是在一個好遠的地方築了一個家,喜歡那裡的生活、人和故事,也希望能持續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與這塊土地產生聯繫,這是蹲點之於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