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獨角獸」、「創造年化15%報酬率」,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但攤開國發基金歷年投資紀錄,除了缺乏令人信服的績效外,恐怕更難讓國人相信政府扶植新創產業的執行能力。

 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以「踢爆國發基金撒錢亂象」為題,檢視國發基金的投資流向,報導基金運作的多種亂象。

 今年三月,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責成國發會,要在未來兩年內為台灣孵育出一隻、六年三隻新創獨角獸(估值十億美元以上的新創公司),引起業界高度關注;但若回過頭來實質檢視國發基金現有的「養獸資歷」,恐怕這個政策要落實成真會「很拚」。

 《財訊》雙週刊報導指出,國發基金的執行力,就是最被質疑之處。檢視其執行率,扁政府時期國發基金積極投資生技和觀光;但馬政府期間就轉趨保守,八年只投了五家公司,最後一年才把執行率拉到52.2%;而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執行率竟不升反降,甚至跌到僅剩二成。

其次,不同於一般的創投平均投資期為七到十年,國發基金的投資週期動輒二十年起跳,而且不管賺賠都不退場。

 前身為「行政院開發基金」的國發基金,從初始資金309億元,歷經數次整併,如今總資產淨值號稱高達5580億元。就規模來看,資產價值成長十七倍確實相當亮眼,累計盈餘繳庫總額達2524億元,也是國發會最引以自豪的數字。但細究起來,現行國發基金直接投資加上間接投資了459家公司與創投,但國發基金持有的台積電、世界先進、兆豐金、中華電信四家公司股票,市值就超過4000億元,占基金持股總值近八成。

只是國發基金投資台積電已超過32年,世界先進21年,連兆豐金控也持有16年,理論上,這些投資都應該陸續停利出場,藉以繼續滾動投資,以便扶植新創企業;但國發基金不但獲利的不退場,虧損的也不認賠。

目前帳面有18家、超過四成的直接投資公司連年虧損,除了能源業者Gogoro和紡織業者如興之外,其他都已持股超過十年。持有最久的公司為1984年就投資的普生,即使掛牌興櫃後仍連六年虧損,如今國發基金投資餘額僅剩500萬元。

去年國發會已修正退場條款,也擬定三家生技公司的退場,卻又因政治考量和避免引發市場憂慮,最後並未執行。

曾任國發會副執行祕書、現為開發資本總經理何俊輝坦言,一般創投的投後管理,應該要在公司上市櫃後就準備結束投資週期;但國發基金一方面要考量到維持股利收入,另外還要注意政府退場是否產生指標效應,可能引發市場擔憂,因此比較好的作法是找公司高層買回,或是找人於盤後用大宗交易對敲,不要讓投資人有錯誤的解讀。

國發基金不只投資進退失據,還因為管理不夠積極,多花了不少冤枉錢。根據監察院報告,國發基金從2004年起信託了89.29億元於兆豐商銀,年費率達0.68%,遠高於一般專案信託管理費率0.2%,也使得國發基金還得另行支付給兆豐銀行5912萬元的手續費。

(本文獲得財訊雙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