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今(12)日公布「0-22歲投資未來世代」政見。其中對於「0-6歲國家一起養2.0」的政策,其中全面0-2歲家庭育兒補助,例如使用公托者,第一胎補助從5500元提升到7000元;準公共化托嬰保母服務,補助從8500元提升到13000元。要降低0-2歲育兒佔家庭的支出比例。

賴清德今日舉行2024賴清德國家希望工程「0-22歲投資未來世代」政見發表會。出席者包括青平台基金會鄭麗君董事長、台灣大學社會系林國明教授、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兆慶執行長、苗栗南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主持人邱星崴、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林凱衡,會後賴清德也接受媒體提問。此外,網路直播也找來手語翻譯員,同步直播翻譯政策,讓聽障朋友也能同步了解政策內容。

賴清德說,0-22歲,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進社會最重要的成長階段,政府有義務針對不同年齡層,不同社經背景的家庭,針對育兒、教育,以及青年發展,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相對應的支持計畫。

賴清德指出,「0-22 投資未來世代」,在觀念上,與以往單純扶助弱勢的社會福利不同,必須要以更宏觀、更有系統的視野規劃政策,用投資國家未來的視角,希望建立全方位的社會支持體系,因為「投資未來世代,就是投資台灣未來」。

賴清德強調,「0-22歲,投資未來世代」將依據「0-6歲」、「6-18歲」、「18-22歲」三個不同需求的年齡層與家庭,來規劃全方位社會支持體系的具體方案,包括以下重點:

一、「0-6歲」:擴大社會支持,建立平價、優質、普及的托育體系,擴大幼兒園公共化、準公共化及非營利幼兒園的政策,給年輕父母更多幫助。例如:推動延長托育時間、實施彈性的育嬰假、增加0-2歲托育費用補助(以第一胎為例,使用公托者補助提升至7000元,使用準公共托嬰及保母服務者補助提升至13000元),目的希望家長在育兒之餘,也得以安心在職場追逐夢想。政府也鼓勵企業設立幼兒園,除了協助政府落實0-6歲國家養,對員工的生活以及企業領導員工向心力等也有幫助,一舉數得。

賴清德認為,政府將從兩個面向落實改善少子化,第一,有些父母想生孩子,但因身體或經濟因素的困難,無法如願,政府將提供人工生殖補貼,協助他們完成心願;第二,經濟因素問題,0-6歲每個階段政府皆完整的給予補助。

二、「6-18歲」:建立公平、均優、多元的教育體系,讓所有孩子都能有良好的發展機會,例如:全面落實高中職免學費、推動高中職的均優化及社區化,在學習資源相對缺乏的區域,讓高中職結合大專校院的學術資源、培養全球化數位化公民、推動雙語教育、研擬身心適應假、擴大特教投資以及友善校園環境等。

賴清德表示,現在全球數位科技化時代,應積極培養全球化、數位化公民。關於推動雙語教育,賴清德強調,以尊重學生受教權、教師教學專業為原則,參考教學現場意見,穩健推動落實英語友善的學習環境。

賴清德提到,除了教育,積極支持年輕人心理健康也很重要。青少年有課業壓力、社會壓力、同儕壓力,將衍伸出許多問題,政府將為此提供諮詢服務,針對高風險個案進行輔導。政府也將研擬身心適應假,尊重孩子自主調適身心情緒。

另外,針對特教品質提升,賴清德也表示「未來國家要推動文明社會,不能遺落任何人」。目前小學到高中階段、擁有特教資格的學生約有11萬人,政府將挹注資源,擴大特教投資、教學輔導、提升特殊教育品質,並建設一套安全網路等,讓特教生從就學到出社會都受到政府完整的照顧。

針對友善校園學習環境部分,賴清德則表示,將從五個面向改善,包含積極預防校園霸凌及反毒、增加校園性平觀念的宣導、改善校園周邊治安死角及交通問題、協助社經弱勢的學生以及新住民的學生,來達到更加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

三、「18-22歲」:政府將制定「青年政策白皮書」,多元支持青年發展,提升高等教育、技職教育品質,並回應青年居住需求,保障青年勞動權益、提升薪資水準、改善工作環境等。例如:除了每年定額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35000學雜費,私立大專生經濟弱勢減免額度最高可達55000元,以縮減公私立學費差距,積極實現教育平權願景。

賴清德說,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月薪及時薪分別調升了37.3%與52.5%,未來他將完成持續推動最低工資法立法、精進「青年安心成家優惠貸款」等。居住問題部分,賴清德預計將在蔡英文總統執政基礎上,擴大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到100萬戶,並能夠因應現行台灣社會80幾萬戶的租屋需求數量。

賴清德強調,在縮短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民眾是有感的,明年的預算政府已編列,人才多國家才會好,個人可透過教育改善生活,取得教育不該落差太大,使得追逐夢想困難,政府應讓每個不同社經背景的孩子,站在同個立足點;今年是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的開始,目的在培養科技與人文素質兼具,有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青年,有跨領域能力並強化社會參與。

賴清德表示,少子女化也導致許多私校退出教育現場,未來將協助私立學校提升教育品質,永續發展,並保障教師權益;同時,也鼓勵國內大學與國外大學合作,國際師資及學生來台灣,讓學校教育更國際化,並邀請國際知名學府設立台灣海外分校;政府也設立百億青年圓夢基金,鼓勵青年開闊視野、更國際化。

賴清德說,在技職教育改善部分,應在學校建立類生產線,開設學士後產業技術人才培訓專班,解決學用落差問題。

賴清德最後表示,養育孩子從出生、成長到出社會,是極其重大的責任。傳統社會家族與社區的人際關係緊密,所以有「養育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的說法。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以往養育小孩的全村之力,就要由政府承接,減輕父母養兒育女的負擔。

賴清德表示,未來世代是推動台灣前進的重要力量,投資年輕人的未來,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提供0-22歲世代優質、公平的教養資源,讓人人都有機會適性成長、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好,「我挺你,做自己」。

國政召集人,同時也是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鄭麗君致詞時表示,賴清德主席提出的國家希望工程,讓0-22歲的未來世代,從托育、教育、就業到居住,一路都能得到國家的支持,總體目標就是為了讓下一代迎向更有希望的未來,因為「投資下一代,就是投資台灣未來」。鄭麗君也感性表示,賴清德主席提出的「國家希望工程」是跨時代、跨領域,具有宏觀視野、完整系統與核心價值理念的國政藍圖,她為此非常感動。

鄭麗君強調,擴大投資「0-22歲」,是台灣走向創新型社會、公義社會的雙重關鍵。創新社會的主體是人,讓每一個人都能充分發揮才能,台灣走向創新型社會,並不是靠個人單打獨鬥,而是「政府的責任」。透過國家建立完整體系,讓每一個人不論出身、背景,都有機會發展,因為「越公平的社會,越有利於創新」。

鄭麗君說,在蔡總統執政時期奠定的良好基礎上,賴清德主席今日提出的國政藍圖,更彰顯三大核心主軸,包括降低家庭負擔、提升教育品質,以及針對年輕人在就學、就業、居住與身心健康等各方面權益,全力支持。「這是國政藍圖,更是民主社會的理想樣態」,讓民主社會中每一個人可以看到他的希望,擁有能力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一起讓台灣成為更好的台灣,創造下一世代更永續、更有希望的未來。

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則肯定「0-22投資未來世代」是一個跨領域,同時注重「公平、均優、多元」三大主軸目標的政策主張,不僅能夠解決台灣當前的教育問題,更能夠推動台灣成為民主和平、創新繁榮和公義永續的國家。

林國明教授並特別針對三大主軸目標表示,第一,減少教育體制裡的不公平問題。包括補助私立大專院校學生學雜費、增加偏鄉及弱勢學生進入公立大學機會等;第二,投資教研人才,達到教育均優化,讓不同階段、就讀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都能適性揚才。第三,培育多元類型人才,推動以創新為驅力的經濟繁榮。林國明教授強調,重視多元化的教育政策, 也就能夠協助推動建立創新永續的社會。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兆慶則表示,今日公布的「0-6歲國家一起養2.0」,有兩大亮點。第一大亮點,0-2歲托育費用再降低。王兆慶說「0-2歲」、「2-6歲」托育政策分別由衛福部與教育部主管。在「2-6歲」托育政策上,過去教育部已經成功降低家長負擔,但「0-2歲」現行托育補助政策,對相對沒有餘裕的青年來說負擔仍然偏高。而賴清德主席今日提出的國政藍圖,能夠具體降低擁有0-2歲托育需求家長的負擔,讓「0-2歲」、「2-6歲」兩個年齡階段的負擔程度盡量一致。

王兆慶也說,在政府挹注資源、提升托育補助的基礎上,能夠同時降低師生比、提供托育經營者更好的薪資待遇,不僅降低家長經濟負擔,並連帶提升托育服務品質,讓青年家庭對於托育服務更加安心。

第二大亮點,彈性育嬰假制度納入研議。王兆慶說,過去許多民間團體都曾針對「彈性育嬰假制度」向勞動部提起倡議,勞動部總是以「太困難了」為由推辭。但賴清德主席卻敢於承擔,將「彈性育嬰假」放入「國家一起養2.0」的政見藍圖中。王兆慶感性表示,改變企業環境談何容易,但賴清德主席願意接下挑戰,為家長提供更友善育兒的職場環境,「這會形塑台灣各行各業成為更友善、更支持育兒者的職場」。

王兆慶表示,他也曾對台灣政治產生懷疑,並認為會依據政見決定投票意向的選民並不多。但在今天國政記者會之後,他也改變想法,認為有政見才會有目標、有目標才會有方向感、有方向感才會有安全感。王兆慶說「我很肯定藍圖式、宏觀式的希望工程,也期待看到未來每一個細節篇章」,並相信在賴清德提出的國政藍圖之上,能夠打造一個更值得信賴的育兒環境,並能夠讓選民、讓社會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始終值得我們繼續期待。

台灣大學社會系林國明教授   圖:林朝億/攝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兆慶執行長   圖:林朝億/攝

賴清德今日舉行2024賴清德國家希望工程「0-22歲投資未來世代」政見發表會。出席者包括青平台基金會鄭麗君董事長、台灣大學社會系林國明教授、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兆慶執行長、苗栗南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主持人邱星崴、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林凱衡。   圖:林朝億/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