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正式代表團近日來台訪問,法國選出的團長格魯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告訴台灣人:「你們並不孤單。」《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稍早分析,對中國的不信任加劇,使歐洲各國產生微妙的轉變。
報導指出,即使在一年前,歐洲也不可能與台灣發生外交接觸。當時,歐洲和中國終於談成了一項協議,讓企業更容易在彼此的領土上經營,被視為北京在地緣政治上的一場勝利。
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日益強硬的威權主義已經滋生了不信任和反感。歐洲立法者以中國侵犯人權為由阻止了該投資協議。現在,對中國共產黨鎮壓香港、處理疫情失當以及用中國戰機恐嚇台灣所引發的擔憂,似乎也促使歐洲越來越願意重新評估並加強與台灣的關係。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計畫主任奧特爾指出,歐洲對台灣的看法發生了微妙但顯著的變化,這是史無前例而且以非常重要的。 「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台灣的局勢不僅是從價值觀的角度,而且是從區域安全架構的角度來看,都是歐洲人關注的問題。」
對於台灣和歐洲的許多人來說,台灣似乎也是歐洲的天然夥伴,歐洲以「價值觀的聯盟」而自豪。台灣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民主國家,擁有獨立的法律制度,以及對人權和環境的有力保護。
台灣的疫情控制提升了其在全球的形象。台灣向包括歐洲在內的各個國家發送了數百萬個口罩,贏得了歐洲官員的稱讚。
最近,半導體晶片的持續短缺凸顯了台灣作為晶片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節點的作用,晶片為從 iPhone 到德國汽車的所有產品提供動力。
布魯塞爾智庫「俄歐亞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Russia Europe Asia Studies)主任法倫(Theresa Fallon)指出,「民主與晶片是台灣在歐洲致勝的配方。」
北京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時殷弘指出,中國不樂見歐洲與台灣越走越近,「但在短期間內似乎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