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疫情仍在蔓延,但台灣到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果,已讓台灣聲名大噪,國際聲量大增。一個被世衛組織所遺棄的島國,竟然成為全球防疫的典範,台灣是當代世界的一則傳奇。

待疫情趨緩,各國逐漸回覆正常之後,台灣防疫的成果,可能將為受困已久的外交戰場撥雲見日。包括美國與歐盟在內的諸多國家,都已經開始在防疫工作上尋求與台灣的合作,待疫情結束之後,這些合作相信還會繼續深化。因為這波傷害不亞於一場世界大戰的瘟疫,除了讓各國體認到公衛與防疫的重要之外,也認清了世衛組織的不可期待。因此,雖然難度極高,但國際社會還是會有改革世衛組織的聲音;另一方面,可能也會創造出更多雙邊或多邊的衛生合作機制,台灣無疑可以在新的國際衛生與防疫平台上,扮演活躍的角色。

無論這些未來新的國際衛生合作平台,是建制化的組織,或是鬆散式的交流活動,台灣都要擬定自己的戰略目標,除了開拓政治上的外交空間之外,也要善用這次契機,幫助台灣產業在國際上打響台灣品牌,拓展經濟與商業的版圖。

台灣這次因防疫而舉世矚目,凸顯台灣在公衛教育、醫療技術、生技產業、健保制度,甚至是精密機具的生產,都是世界一流的水準,政府未來應該積極透過包括海外援助在內的國際合作機會,輸出這些台灣經驗,建立台灣品牌。

以台灣今日的醫療衛生與生技產業的實力,絕對有資格扮演區域公衛教育與醫藥研發中心的角色,只要我們把核心技術留在台灣,積極的國際合作與海外援助就可以變成一個平台,帶領台灣優質的產業走向國際,創造品牌。比較具體的做法可以包括:

第一,舉辦常態性的國際衛生與防疫論壇、研討會或研習營等活動,邀請各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及官員來台,進行交流與參訪;

第二,組織種子公衛團隊,到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南向與印太諸國,推廣短期的公衛與防疫教育;

第三,鼓勵並整合國內各醫療院所與大專院校,以國際學生為標的,興辦短中長期的公衛學程;

第四,援助或投資友好國家醫療衛生基礎建設,藉此導入台灣的相關產業鏈,把上下游的各種產業也帶出去;

第五,如有必要,重點產業也可以組成國家隊,開拓國際市場。

透過上述的各種教育與援助計畫,這些受惠的學員或個人,都可能變成台灣醫療衛生體系相關產品與服務的後續使用者,甚至在當地社會成為台灣的最佳代言人,進而將台灣的相關產業體系在這些國家舖陳開來。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可以集思廣益,但重點精神在於,善用此次世界矚目的防疫成果,透過國際合作與援助為平台,以醫療衛生及生技產業為先鋒,提升台灣品牌的能見度,擺脫台灣長久以來以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提升國家整體經濟的獲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