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農曆年前,公視台語台一系列的Facebook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迴響,也引起媒體圈熱議貼文內容是否得當。這些討論,本身涉及對公視、媒體公共性的不同想像,也觸及了社群媒體崛起多時,卻仍然欠缺嚴肅討論的「小編」現象。《卓越新聞電子報》編輯團隊有鑑於此,分別邀請了數位意見不同的的媒體人撰稿評論。期盼能藉由不同立場的討論交鋒,能令大家對「社群小編」與「新聞媒體」之間的愛恨糾葛,有更多層面的思考與理解。

所謂「公視台語台小編之亂」,其實是個機會,讓公視可以更積極地跟社會對話,可惜公視經常錯過機會。

公視台語台粉專在今年2月3日年假前夕發了兩則新聞,其中一則是高雄市長韓國瑜全家出國度假。有留言說,「笑死,結果不留在高雄消費」。小編回道,「他這半年消費得不夠多嗎?」這一句留言區的回覆帶來七千多個讚及其他表態,一千八百多則留言。

第二天,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聰在自己的臉書上說:「媒體只是探照燈……不要亂檢槍,更不要隨興掃射」,發文顯然是批評台語台小編的發言。這篇貼文隨即引發更多爭論,有人指責公視是「綠媒」,有人質疑陳信聰的政治立場是統派。小編一句話引爆台灣社會在政治認同上的歧異與對立,讓一向冷清的公視備受矚目。

兩天後,台語台粉專小編又發了一篇標題為「韓國瑜是個有大格局的政治家」的貼文,整理了韓國瑜多年來的政治主張,包括鞭刑與強暴累犯去勢等嚴酷刑罰。這篇也引來四千多個讚/其他表態和近七百則留言。同日,陳信聰在個人臉書上道歉說:「不該在臉書上胡亂罵人」。已離職的公視前新聞部經理李志德2月8日在個人臉書指出:公視其他新聞節目的社群媒體經營,小編們「隱身幕後,和節目製播理念緊密扣和,不僅忠實反應,還有能力加值延伸。更重要的是,他们拿下這些成績的同時,不引發任何不需要引發的爭端」。

公視台語台目前還在籌備階段,所以粉專主要是發台語新聞相關的內容。如果是新聞,確實該有嚴謹的規範,李志德和陳信聰的看法反映了新聞人對於專業的堅持。但粉絲頁經營作為行銷宣傳的工具,是否可以容許一些實驗空間?我認為可以實驗看看。

我對於新聞專業的高標並沒有改變,只是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溝通方式,我們不能忽略現在的新趨勢,就是社群媒體流行的語言模式是幽默、搞笑、反諷。公視台語台在網紅小編經營下,按讚人數增加十倍以上。台語台平日正經八百的新聞貼文,有時按讚數低至個位數。相較之下,韓國瑜的兩則新聞,觸達人數加起來有一萬多。

使用嘲諷能夠造成如此巨大的差異,當然是個誘惑。

但面對誘惑,就必須有些認真的思考。

檢驗的標準至少有兩個,一是嘲諷必須有所本,才有公信力。小編說韓國瑜消費(高雄)得還不夠嗎,雖然可以辯稱是玩笑話,但「消費」在此明顯是負面修辭,總要有些依據可以作為立論基礎。公共電視也可以嘲諷,不必畫地自限,變成觀眾眼中難看兮兮的電視台。還有,進行嘲諷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範圍內,例如開一個嘲諷性節目,這樣嘲諷的立場就很清晰,不會跟新聞混淆。

公視為何不能仿效BBC製作嘲諷性節目,把嘲諷導向專區,做成一種內容類型呢?這對怕事的台灣公視來說是個非常大的挑戰,但難道不值得嚐試?嘲諷性節目的定位很清晰,但粉絲頁可不可以這樣做?我認為可以討論,不必立刻把門關起來。台語台粉專由於與新聞連結,做嘲諷時比較容易引發爭議。但也可以就順勢而為,拿台語台粉專來進行一個開放小編嘲諷的實驗,訂定一些遊戲規則,然後定期檢討。

BBC有個嘲諷性的超短篇節目,內容包括嘲諷現在BBC沒人看,只剩下BBC我我我(「BBC已經完了,現在只有BBC Me!」),把電視台面臨的大海嘯危機拿來自嘲,又順便嘲諷了社群媒體的「我我我」現象,證明BBC作為領導品牌的格局;又如嘲諷美國總統川普的無知與兒戲,劇本有抓到要害(都有所本),演員表演也令人叫絕,點閱率高達近百萬,可謂非常成功的嘲諷。但BBC也不是不會失手,有集嘲諷巴勒斯坦的短片引發網友痛罵BBC長期偏袒以色列的大量留言。所以,嘲諷不可能一定成功,也不可能各方叫好,毫無爭議。不能因為會有爭議,就不敢嚐試。

嘲諷是一種評論,是高強度的意見表達。只要新聞與評論有合理區隔,各自遵守合理遊戲規則,沒什麼不能嘗試的。

第二個檢驗標準是,嘲諷性節目/內容,針對不同陣營的政治人物,是否能一律嚴格監督?該嘲諷的都嘲諷,不特別寬貸任何人。台灣媒體離這樣的原則越來越遠,但公視必須自我要求做到公正,包括嘲諷必須有紮實的事實基礎並符合比例原則。

現在訊息傳播的方式改變太快,公視找網紅擔任小編,沒什麼不好。只是小編也該熟悉公視的節目製播規範,對於公視精神了然於胸,試圖找到仍可發揮網紅特色的一個平衡點。公視不該因為受到批評就默許寒蟬效應發酵,反而應該借此機會認真徵求廣大民意,讓大家熱烈討論此事的利弊。

至於公視員工能否評論此事?當然可以。不論陳信聰或其他人,都可以支持或反對。公視不應該讓內部不想跟社會對話的群體製造壓力阻撓他人表達意見,重要的是大家能否認真思考與辯論,找到最好的對策。健康的爭議是帶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公視主事者與不少員工總想躲在安全的地方,這其實是欠缺進步性、違反公視精神的一種懶惰苟且心態。

嘲諷是一種高難度的藝術,公視應該挑戰這個高難度,因為台灣社會已經進步到有足夠的人才可以投入這樣的內容產製,新媒體的傳播趨勢也是喜歡嘲諷這種表達方式的。有些人喜歡言必稱BBC,但為何只學皮毛,不學BBC的勇敢與精準呢?公視撿到槍卻不會用,如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東風就是公視主事者的眼光與膽識。別跟我說,你怕立委砍你預算。如果你做的夠公正,夠厲害,觀眾支持你,你就不必怕立委砍你預算。反之,如果你沒有膽識,沒有製作力,甚至還一堆私心,那麼成天膜拜BBC也只是東施效顰。

(本文獲卓越新聞獎授權轉載)

2月3日在韓國瑜新聞下方,公視台語台小編與網友的對話。   圖:取自公視台語台/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