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紀錄片《十二夜》中,流浪狗兒們一雙雙迷茫無助的眼神嗎?動保問題在近年躍上檯面,逐漸受到重視;在各界努力奔走之下,讓台灣成為繼印度之後,第二個實施「零撲殺」的亞洲國家。公立動物收容所實施零撲殺,到今年2月6日將滿一週年,但零撲殺政策之下,收容動物的福利就真的有所改善嗎?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在今 (2) 日公布了一年來,他們對全台灣收容所「零撲殺」的觀察及配套建議。動督盟表示,希望能藉由公布這份觀察報告,使社會能解除對於零撲殺法令的迷思,更期待能喚起國人對於動物保護的重視。

動督盟公布了2012到2017年公立收容所生命風險地圖,兩相比較之下,2012年全台一片漆黑,收容動物總死亡率極高,然而2017年卻截然不同,各縣市總死亡率都降至39%以下,漸漸變為友善的綠色。動督盟肯定,這顯見台灣動保已經邁向了新的里程碑。

動督盟召集人王唯治回顧過往,表示過去政府多採取以大量撲殺的方式解決流浪動物問題;1998年,安樂死通過後即在次年實施,到2016年底,公立動物收容所共撲殺有1,244,177隻動物;無辜生命受害,收容所淪為流浪動物墳場。直到近幾年,民間關注、公民參與意識提高,更有人上街遊行爭取流浪動物權益後情況才有所改善。

王唯治也表示,在實施零撲殺一週年後,部分縣市的確有發生階段性爆籠現象,但「除桃園市、新竹縣、嘉義市爆籠狀況顯著外,其他縣市的爆籠狀況都能限縮一段的時間內,整修尚能維持毛小孩生活品質,更有七個縣市完全沒有爆籠問題」。收容所內死亡數、與安樂死隻數與2016年相比也有顯著下降,2017整年度動物總死亡數也降至4千多隻,與過往一年撲殺近十萬隻動物相比形成強烈反差。

對於外界懷疑部分縣市將犬隻轉由民間收容,動督盟認為,在過渡時期此舉也是權宜之計,但若能促成公私合作,未嘗不是好的開始。該聯盟也肯定朝野立委的努力,應人民需求,促成「零撲殺」政策的修法及實施。

但是零撲殺政策實施之後,如何安排流浪動物收容所外的安身之處呢?動督盟提出「提升動物福利」七大主軸,積極推動校犬、社區犬計畫,期望透過多元領養,落實人與動物間和平相處,也希望能讓大家藉由與犬隻相處,學習到真正的生命教育。該聯盟也推動社區內定時定點餵養計畫、定期動保講座,提升社區民眾的動保知識。

另一方面針對目前仍在外的流浪動物們,動督盟則建議政府徹底實施TNVR,達到有效節育,針對在不適生存地點生活,或者有攻擊性、追車習慣的流浪動物,動督盟則建議「精準捕捉」,將這些流浪犬隻送入收容所受訓後,再安排送養至學校或社區成為社區犬。動督盟強調,零撲殺即代表著文明生活的進步;地方政府實施零撲殺之餘,也要做好配套措施,向好的都市取經,才能具體落實零撲殺的初衷,且有效減少流浪動物在都市的身影。

動督盟檢視2017年第一年實施零撲殺統計相關資料發現,2017各縣市爆籠情形,六都當中新北市做到完全無爆籠問題,縣轄市中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基隆市、金門縣、連江縣六縣也做到無爆籠,其他縣市則需要加強及更加把勁,盼望能向模範縣市學習。   圖: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網站/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