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為什麼要用 line?(TonyQ)

    新聞 到底為什麼要用 line?(TonyQ)

    2016.04.28 | 01:28

    準內閣最近宣布他們有個 line 執政團隊群組,許多人開始重新檢討 line 有多不安全,有多危險,有多不適合公務使用,彷彿 line 從此取代政府會議記錄與公文書運作。更有甚者,把濫用 line 的慣老闆對員工的「已讀未回焦慮症候群」(笑),也一併拉進來討論。一時之間,line 爭論從柯文哲的北市
  • 從蔡英文臉書事件談開放專案推廣(TonyQ)

    新聞 從蔡英文臉書事件談開放專案推廣(TonyQ)

    2015.05.01 | 20:11

    開放街圖的協力專案Missing Maps Project於4/30晚上發表公開聲明,表達他們支持不分新手或專家,都能參與尼泊爾開放街圖災區地圖繪製的態度。 筆者簡譯如下:「我們幾天前發表了一篇文章,看起來好像我們不歡迎新手加入尼泊爾專案。但後來我們刪除了這篇文章,因為這不是我們認為或希望表達出來的意見。很多新人同時一起編輯這張地圖的確是個挑戰。但我們覺得有這種問題是一種好事!我們希望有更多人開始協助畫圖,我們只是需要提供新手更多的協助。所以在這樣的狀況底下,我們提供了一篇文章來幫助加入尼泊爾任務與告知如何開始。謝謝!繪圖愉快!」 看似無關的國際文章,卻剛好台灣引起一些波欄,讓我們從頭看起。 數日前蔡英文粉絲頁曾發表一則文章 (https://goo.gl/Iu6XpX) ,呼籲網友網路參與尼泊爾災區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 地圖協助計畫,因而引起網友大量正反意見的論戰。筆者因為長期參與開放原始碼專案,也在軟體業長期擔任工程師,所以想試著帶大家導讀這個事件。 在開始談論這個事件之前,必須先瞭解什麼是開放街圖專案。 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 是以「自己的地圖自己畫」為精神,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動手貢獻自己所認識的街道資訊,來與全世界網友一起完成世界地圖。 群眾貢獻成果會以無償取用形式提供給所有人。若使用者對於對該地不熟,亦能夠透過他人提供的衛星雲圖做出貢獻。沒有網路的地區也能透過匯出離線地圖的方式,讓地圖成果在手機或其他行動裝置使用。對於災區等基礎建設中斷的地方,不失為一種替代方案。 爭議的起因是因為該救災所屬的國際專案Humanitarian OpenStreetMap Team(開放街圖人道製圖組暫譯),有參與提出此次尼泊爾專案中,因為參與的品質過於參差不齊造成困擾,並曾在其所屬的粉絲頁(MissingMapsProject)中發表,希望新手不要參與貢獻。 在組織內部的公開討論區亦有一些關於是否該歡迎新手或對新手參與設限的討論,該討論雖然很快就由該專案主席,宣示該專案應該不設限的歡迎新手後的共識而落幕。 這討論卻有意無意的被國內部份網友在無視其結論與過程的前提下,大量引用其中單一參與者的不同意見,認為「政治人物不應呼籲網友參與災區地圖繪製志工,以免增加專業志工的困擾」。甚至有粉絲頁以「專業問題專業解決,開放街圖專家呼籲新手別來亂」為主題繪製kuso漫畫諷刺蔡英文。 但因為其與開放街圖組織鼓勵的開放精神不符,以致國內開放街圖參與者激烈表達不認同意見,認為開放世界新手與專業不應互斥,開放街圖完全歡迎願意參與新手,如果新手產出品質不夠好,社群將會努力協助他們提升參與的品質,而絕非呼籲他們不要來參與。 另有媒體引述國內一位自稱專家的網友意見,擔憂湧入大量使用者會降低真正需要使用者的流量。 其中有些細節值得我們細細釐清,在此整理可能一般網友有興趣與主要被質疑的點,列為以下幾點,筆者將分開一一說明: 1.開放街圖是否對於救災有所幫助? 2.是否要居住在地才能對在地的地圖產生貢獻? 3.如果有人畫錯,錯誤的地圖是否會帶來危險?又災前地圖重要,還是災後地圖重要? 4.蔡英文或其他公眾人物呼籲網友參加,是否會造成地圖資源佔用? 首先,開放街圖對於救災的貢獻有往例可循,在過去曾經在海燕颱風、伊波拉地圖災害中,國內外都曾有人呼籲與協助繪製災區地圖。伊波拉爆發後,紅十字會曾公開表達過開放街圖所繪製之地圖,更易協助資源配置。但當時在國內倡議者則招致不瞭解其精神的網友批評,認為開放街圖等「鍵盤參與」對於救災無實質幫助,應以捐錢出力作為實質協助,唯事後證明並非如此。 而第2點,開放街圖繪製時,需要大量倚賴願意授權的衛星雲圖、生活經驗等參考資料,即使是在地的使用者都很難不靠衛星雲圖、GPS路徑等參考標的,準確繪出在地的街道。 全世界許多地區仍然處於可能根本沒有人劃過或還有許多道路殘缺的地方,而且在地的貢獻者因為多是自由付出,所以人力相當有限,因為這樣的關係更歡迎新手加入。在照著網路文件指示操作與參考在地衛星雲圖的前提下,便能對該地產生貢獻。因為採取如同維基百科的協作概念,可以隨時回覆他人的不正確操作或調整不精確的資料為更正確的資料。對新手而言,可以儘量盡力完成自己能做的部分,不用過於擔心犯錯,亦被積極鼓勵投入參與,透過參與學習,在貢獻過程也能理解更多的努力。 以實際例子而言,尼泊爾在災害發生之前已完成的地形只有一小部分,而且並不完善,但災害發生後,全世界加上當地湧入的網友協力後,已做出相對完整不少的地圖,成功發揮在地人加上外地人 1+1>2的綜效。 開放協作概念對許多人而言,或許仍然難以想像,但許多實例指出,只要善意的出發與遵循基本的指引,即使是新手都有可能在半小時或更短的時間內,為開放街圖產生貢獻,而且整體而言,指引新手加入群體的付出,常態而言,會帶來更好的結果。而「讓專業的來」這種概念,則往往容易造成社群萎縮,只剩下專家貢獻,而少數的專家卻無法獨立處理全世界的地圖繪製,這就本末倒置了。在開放的世界裡,每件事情都是相對的概念,多做一些比之前好,就能被認同。跟商業世界中要求一定品質的前提不同,但也因此能更鼓勵人們參與協作,而獲得更巨大的成果。 第3點,有些人質疑參考的是否是災前衛星圖,因為地震造成大幅地貌變動有誤導的疑慮。其實災後數天內就有當地新的衛星圖,可以進行災後地圖重劃協助,而且另一方面,災前圖資與災後圖資都有其不同的功能,災前圖資可以用來認定受災區與瞭解災害狀況。 HOT專案會視救難隊的需要而配合他們的請求,瞭解在地的狀況進行反應與指引社群志工完成優先需要的地區。 另一方面是許多人認為新手可能會帶來錯誤操作導致越幫越忙,其實網友們普遍把地圖繪製想像的太專業了,新手是完全有可能在有輔助資訊的情況下,運用半小時左右的時間,開始繪製基本道路而產生貢獻的。惡意搞破壞的不在此列,但除非我們擁有具體證據,否則不應該假設來參加的人都是惡意破壞者,另一個角度是惡意破壞的復原,是很容易的。 第4點,公眾人物不論其目的動機居心如何,對於願意鼓勵人們參與開放專案,開放世界必然是歡迎的。而蔡英文的原文中亦有提及在地社群與提供簡單的指南,顯見其團隊中必然有理解此一事件的幕僚在幫忙處理,而這樣的訊息筆者認為亦算是十分到位,不是隨便亂說。 至於是否有大量的人潮造成伺服器壓力云云,開放世界最美妙的一點是許多事情皆有紀錄。既然有些人質疑,那筆者就不得不好奇一件事情,就事後回顧而言,蔡英文等公眾人物呼籲參與,是否真的帶來困擾與資源佔用? 先從伺服器頻寬開始,國內有自稱專家的網友提及不應該佔用頻寬,這是看似直覺的論述,但忽略了開放街圖採取分散式的伺服器架構,在國內國網中心也有開放街圖合作,作為支援節點。 在國內使用者的操作會由國網中心的伺服器進行分流,不需佔用國際伺服器的頻寬。而根據國網中心網路流量數據,當天與事後並沒有對伺服器明顯造成壓力,更甭論排擠國際資源。一般正常伺服器大多可以同時承載數百人到千人,其實對於大型系統並不容易真的爆量。這推論顯然不瞭解國內資源與並不理解該服務的承載能力。 另一方面,該時間點或許網友心裡的參與門檻還是過高,所以真的參與的使用者亦不多(估計約數十人)。但在開放的世界裡,即使只多一位新手願意參與,隨著他的持續付出,他對這個世界的貢獻,都將是不可限量的。筆者著實的不希望為實際上亦不存在的問題,而阻礙任何有動力參與的新人。 顯見歡迎新手與不應該對參與貢獻資格設定任何限制,而應該以輔助、協助替代批判的開源精神,在此專案中是被在地與國際皆共同認同的共識。 筆者其實在參與這些討論中,覺得最遺憾的事情並不是政治人物呼籲網友參與開放街圖專案,而是為什麼只有蔡英文呼籲這個專案,而且這種呼籲還需要受到不理解事情真正全貌的網友的指責。 開放街圖是公開的網路服務,而且對全人類而言,都是可以存取的資產,在去年柯文哲以開放政府、開放資料的態度來作為選戰主軸的同時,這2年政府與多位政治人物亦時刻以開放資料為號召。 對於政治人物參與資訊服務與友善的推廣開放資訊訊息,卻讓有些人採取如此不友善、針對而且敏感的應對,對開放絕非好事。我相信開放街圖這個議題是值得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不分藍綠,值得大家一起來貢獻,並組織出一張更友善、可靠、更有活力的地圖。請讓我們呼籲更多人,不論政治人物也好、一般人也好,一起參與這樣的專案吧! 即使是台灣也有許多地圖尚未完成細緻化,歡迎大家到開放街圖:體驗自己的地圖畫快感,絕對不會有人怪你劃錯。如果你擔心自己做的不好,也可以到開放街圖台灣社群來與大家一起交流。 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官網瀏覽與參與編輯:https://www.openstreetmap.org/ 開放街圖台灣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penStreetMap.TW/ 不論是畫出台灣或是國際,也不需要是個工程師,我們每個人都能用半個小時出一分力,哪怕是多補一條路,都一定會對別人產生無法預期的意義。 Open source rocks! 作者:TonyQ (誤入政治的軟體工程師)
  • 網路世代的生存法則(TonyQ)

    新聞 網路世代的生存法則(TonyQ)

    2015.04.24 | 14:02

    楊又穎事件 (Cindy Yang) 的遺憾,掀起許多對於網路上不當匿名言論的批判。在為一個逝去的生命哀悼之餘,也讓人認為更該重視網路上訊息應對的文化與能力。筆者曾在網路社群打滾十多年,在此來寫寫網路世代的「生存」法則。 如同去年連勝文對媒體提到的,他覺得自己像是被網路罷凌了。有許多不熟網路的人,跟筆者提到網路時,常常都覺得「網路像是個洪水猛獸,上面的網友只會謾罵,非常凶狠又不理性」。 選後,曾與幾位媒體人、政治人物聊天時,他們都不約而同提到「網路很可怕」的這個概念。作為一個長期參與網路討論的人,我覺得有幾件事情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情是,不是每個網友都那麼凶狠,真正會傷害你、會對你有深仇大恨的,通常跟你有一定程度的聯繫或與你有一定程度的糾葛,也可能他對你已經有強烈的成見(對政治人物而言,這通常是最困擾的事情)。第二是多數人低估群眾的「記憶」,面對網路群眾,哪天你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情,都可能被挖出來複述的。如同某政治人物在極力撇清自己與特定工程關係的同時,卻不斷的被「起底」找出有關係的證據。他們討厭你,是因為你把他們當白癡。 最後是「臆測」與「事實」的界線相對模糊,我們社會對於「證據」的檢驗與要求,目前的素養我認為還在不及格的階段。群眾很少檢驗證據,所以理論上匿名毫無證據的言論應該直接被忽略,但有時還是能造成影響。 這一點並不能單向的去怪罪匿名發表不認同言論的人,同時也應該檢討我們的資訊素養為何沒有要求我們去求證每個資料。爆料文化與匿名黑函文化,從古代到現在就有非常多類似的行為,並不只因為網路而生,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在網路的複雜訊息中,找到真正重要的訊息,以及當自己成為被攻擊方時,該如何自處。 其中網路帶來許多新的議題,諸如: * 可以快速的傳播到數以萬計起跳的人眼前。 * 在現實中我們可以忽視個人的獨特性,但在網路上每個人都能自由發言。 * 不認同你的群眾對你的生活是可能有破壞力的。他們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生活、職業,甚至當你違法尚未被發現時,他們就是有能力查出來並送你進法庭。 * 身邊你以為的好友隨時可能在網路上背後捅你刀,信任薄弱。 也有許多新的網路文化對應而生,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對於不同意見的容忍將成為一個必備的技能。每個人都得習慣,有兩個不同的你,一個你存在群眾的心中變成「印象」,另一個你是你自己習慣的你。 去年選後不時有人問我,要怎麼討網友喜歡。我的答案通常都非常顛覆多數人的認知。那就是如果他們不喜歡你,那就算了吧。「讓他們罵吧」。 在網路上被罵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問題不在被罵,而是被罵的原因是否合理,以及有沒有其他人能為你辯護的理由。去年柯文哲與連勝文的台北市長選舉,相信大家印象仍深,柯文哲也曾經一度因為性別議題被網友群起撻伐,但柯文哲選擇認錯補課,自然喚回願意為他辯護的群眾,瞬間逆轉局勢。 另一個反例則是連勝文面對網路意見的態度搖擺,他先發表一篇支持同志的意見後,卻在遭遇壓力下,沒幾天就撤下自己原先的論調,這立場的搖擺,一次得罪同志方與反同志方,導致他完全沒有盟友。 很多人會說,難道連勝文不搖擺就會有人支持他嗎?其實也不會,只是至少他會有盟友。網路上不存在萬人迷,一定有支持派跟反對派,重要的不是「所有人」的認同,而是「我方陣營有多大」。 爭取更多支持我方陣營的人,最直接的作法是直面網路上的批評。會有許多人來當面詢問你、向你求證,此時「誠實」而直接的回應是唯一的上策,「說謊」只會讓問題更加嚴重。過去許多的危機公關教學只教你以拖待變,掩飾門面;但網路現實是人們會認同你是個會犯錯的活生生人類,若真的是做錯事,被笑個幾天也就過去了。 對於那些只是立場不同的議題,我們該給每個議題一個正式的公開回應,但不用死纏爛打。重點不是「不認同你」的人,而是那些可能會透過瀏覽來決定是否支持你的「第三者」。對於批評你的意見,確保你的回應在顯眼的位置,能讓至少一個與你無直接相關的陌生人覺得合理,再來就交給網路自然去發展。面對網路上的批評,切忌私下接觸與討論處理,這往往只是給你的對手更多火力來攻擊你。 其實我們早已活在一個隨時都要接受監督的網路時代,接受不同意見是一種雅量,面對不同意見並回應將會是一種義務。 不把不同意見對自己的影響放在心上,將會是雅量的新定義。萬人迷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知道有人討厭自己、有人喜歡自己,卻能與自己的缺點一起活的自在。 來自群眾的不同意見有時會帶來壓力、會影響生活與思考,但我們無法逃避。我們真正該鍛鍊的是讓個人擁有能夠面對壓力的心靈,能夠接受別人直接表達的不同意見,而社會也不應該因此過度逼迫個人。網路意見不見得會殺了一個人,而過強的自尊與自卑以及群眾對於無根據負面意見與謠言的過度重視,則相對很容易會殺掉一個人。 面對網路上的惡意意見,比起真的難過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倒不如讓我們也一同勇敢的對自己不認同的事情與人,好好的說出心中的想法吧。也或許當說出來之後,將會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契機。 管制言論也管不住現實的耳語,比起打網路管制的主意,不如學著面對。只有網路是我們能夠最強而有力反擊耳語的地方。網路世代的求生術,從學會對不同意見的回應開始吧。 作者:TonyQ(誤入政治的軟體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