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9日)數十個台派團體召開記者會,呼籲民進黨政府儘速清理中國國民黨威權遺毒,拆除全國蔣介石銅像,甚至「威權最大象徵的中正紀念堂」。對此,文化部回應,中正紀念堂「轉型正義」一定要往前走?

201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2018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正式掛牌成立,業務主要針對過去威權獨裁統治時期,推動還原歷史真相、不當黨產處理等等促進轉型正義的工作。

然而在台灣除了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建築物、馬路街道名稱等等,屬於有形的威權象徵符碼之外,各界對於文化精神思想的「威權」,絕少有人提起如何「轉型正義」?因為它是屬於「無形的意識形態」,而且代表那一時代的威權學者、耆老,至今猶然身居要津為各界所倚重,繼續荼毒台灣人思考!

以藝術創作而言,黨國殖民思想下接受洗腦教育的學者,心中是沒有台灣文化的主體性的?威權時代藝術教育,台灣文化隸屬於中國文化的一環,文化藝術精神的本質核心即是儒、釋、道那一套的美學價值體系,尤其以「威權象徵的國畫」,表現中國水墨畫在台灣美術創作尤為明顯。即使現代水墨畫的「現代性」之議甚囂塵上,但仍無阻於威權作品審查的品味,包括藝術科系的招生、各種比賽的評比、展覽審查的標準,無形的、無所不在的牽制著創作作品的內涵方向。

即使政治解嚴之後歷經數次的政黨輪替,但對於台灣美術館展覽場域,包括各縣市文化中心,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等等「泛博物館」展場,依然深受歷史與政治的影響,「博物館威權主義」並沒有轉型正義。換言之,過去主導審查文化意識的威權黑手依然盤旋在展場的上空,讓展覽場域的展示,呈現族群觀念操作下文化的政治意識形態。這種強加文化再現作為展覽場域任務的思維模式,即是博物館威權主義需要消除學閥權力介入轉型正義的重點。

筆者申請在國父紀念館展覽,過去數次榮獲合辦免費的展覽,今年以「福爾摩沙原民畫像記」參與下年度展覽審查,結果中箭落馬。究其原因:

一、展出作品「原民畫像」畫風不中不西,不符合評審的審美要求。過去畫展之所以禮遇,是風格上還可以看到中國「水墨畫的意象」;但隨著自我追求台灣主體意識逐漸凸顯時,風格明顯背離中國美學的意涵,即遭到排斥?

二、筆者對過去黨國殖民台灣的批判,與近年在媒體時常發表時事評論,批評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獨裁政治。這種反中國文化追求台灣主體性的舉措,顯然與大中國主義黨國訓練出來的學者扞格、分歧。下場不言而喻?

博物館展示作為規訓政治的一環,還是停留在威權時代的意識形態,將族群想像投射在一個可以被象徵化的文化身份;「固著式」的同一政治文化的規訓手段,認同於一種被看的固定角色,讓族群成員在博物館凝視展示物件之後,能夠證成集體認同。

美術繪畫創作相較於電影藝術,屬於「台灣意識」的電影藝術,可以說最早肯認「文化自覺」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悲情城市》至《賽德克‧巴萊》等等,到現在公視主頻14日起首播的《斯卡羅》即足以窺視豹斑。

筆者申請展覽創作理念,以1852年7月6日一艘由澳門出發,目的是日本的戎客商船(中式帆船),航行10天後因遇颱風襲擊在台灣北部擱淺。這一船難事件可以說開啟一場台灣有文字記載,原住民與西方文明世紀性的接觸,事後由兩位西班牙神父與一位葡萄牙耶穌會士所寫的三篇文字記錄,提供了此次創作展的依據,竟然連自費展出都無以獲得青睞?無形的意識形態似乎還盤旋在台灣的上空?

作者2019出版《思想被宰制的福爾摩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