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從「養豬到育嬰」的監控邏輯—科技治理下的人性與信任危機
2025.11.12 | 10:15
摘要近年來,政府部門廣泛推動以「監管雲」為核心的智慧治理系統,試圖藉由數位監控與資料回傳技術強化公共管理效率。此一治理手段原應服務於產業管理與防疫目的,然而當監控技術延伸至教育與托育領域時,其背後所隱含的權力邏輯與倫理問題便日益顯著。本文以「從養豬到育嬰的監控邏輯」為切入點,探討政府將工業化管理技術套用於人本照護場域所產生的治理錯位現象。研究指出,此種以「零風險」為名的科技治理,實際上建立在「零信任」的前提上,不僅削弱照顧現場的專業自主,也侵蝕了教育的倫理基礎與人際互動的溫度。本文最後主張,未來治理應從「監控社會」邁向「信任社會」,以制度透明、專業培力與公共信任取代單向監視,方能在安全與人性之間取得平衡。關鍵字:監管雲、科技治理、托育倫理、信任社會、教育人權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has actively promoted smart governance systems centered on the 'Supervision Cloud,' aiming to enhanc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hrough digital monitoring and data transmission. Originally designed for industrial and epidemic control, this model now extends to education and childcare, exposing ethical and humanistic tens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overnance paradox when industrial monitoring logic is applied to human-centered childcare, arguing that a so-called 'zero-risk' approach is in fact grounded on 'zero trust.' Such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undermine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nd erodes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future governance should shift from a 'surveillance society' toward a 'trust-based society,' where transparency, professionalism, and public trust replace unilateral monitoring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safety and humanity.Keywords: Supervision Cloud, Technological Governance, Childcare Ethics, Trust Society, Educational Human Rights 一、前言在當代治理語境中,「科技」與「安全」已成為政策正當化的主要語言。無論是養殖業、食品管理,乃至教育與托育現場,「監管雲」系統的導入都以「數據可追蹤」、「即時監控」與「預防風險」為理由。此舉雖提升了行政掌握的即時性,但同時也引發關於隱私、倫理與人性尊嚴的深層辯論。當政府將嬰幼兒照護現場與畜牧管理流程納入相似的監控架構時,所折射的不僅是技術應用的擴張,更是治理思維的轉變,由信任導向轉為防範導向。 二、科技治理的擴張邏輯「監管雲」最早應用於農畜產業,以監測環境條件、疾病狀態與生產效率。其治理邏輯可概括為三層:數據化、可視化與標準化。當此模式被移植到托育與教育場域時,嬰幼兒被視為「需監測的對象」,照顧者則被定位為「潛在風險源」。這種思維預設「人性不可被信任」,因此以科技手段補位。然而,教育與照護的本質並非流程控制,而是關係建構。 三、托育倫理的失衡與專業自主的侵蝕托嬰中心的專業價值建立在「情感回應」與「關係信任」之上。當監控鏡頭成為日常,照顧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被檢視、質疑或誤解。教育哲學家韓炳哲指出:「透明社會」的最大風險,在於人們不再基於信任行動,而是基於監視自我規訓。 四、治理的悖論:科技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問題?推動監管雲的主要訴求在於「防弊、防虐、防錯」,但實際的問題根源往往在於制度支持不足。監控技術的導入若未同時改善結構性條件,反而會產生假性安全感,政府獲得了數據,卻失去了現場信任。 五、重建信任社會的路徑面對監控治理的擴張,教育與托育政策應回歸人本精神,重新思考「安全」與「信任」的平衡。本文建議:以專業評鑑取代持續監控、提升照顧人員素質、促進家長理解、設定科技使用邊界。 六、結論「從養豬到育嬰」的監控邏輯揭示了一個社會的治理焦慮,當信任崩塌時,權力便以科技為盾牌。教育與照顧不該成為權力控制的延伸場域。真正的安全並非來自全方位監控,而是源於制度信任、專業尊重與倫理自覺。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