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世代焦慮正在發作:別讓青少年的不安變成國家級後遺症
2025.11.14 | 10:37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10~19 歲青少年約每 7 人就有 1 人受心理疾患影響;同時,自殺是 15~29 歲族群的第四大死因。若缺乏及時介入,許多青少年將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承受憂鬱折磨,對成年期發展造成長期、可能難以逆轉的影響。這不僅是個人困境,也因青少年是未來勞動與生產力來源,可能上升為國家層級的風險。三大壓力源把青少年推向邊緣兒福聯盟調查顯示,國高中生有 64.7% 感到生活受困擾,前三大壓力源為學校課業 76.9%、未來前途 67.3%、交友人際 43.0%。憂鬱嚴重度方面,高中生(22.9%)顯著高於國中生(12.9%),且高中生「極重度」達 12.1%。雖然問卷不等同臨床診斷,數據仍指向:高中階段承受的壓力普遍比國中更強。在加上後疫情時代的影響 ,民眾普遍的孤獨感提升,這對青少年而言尤為嚴重。再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社交伴隨著催產素的大量分泌,而催產素會反過來抑制壓力迴路。然而疫情與孤獨感的提升造成這條迴路的阻斷,造成青少年時代持續累積壓力。社群媒體:Z 世代的默默崩潰社群媒體的影響,主要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在生理上,短影片的高頻節奏、即時回饋與高情緒張力貼文會反覆啟動大腦獎賞機制,容易形成上癮式使用,進一步壓縮睡眠並擠壓面對面互動,累積壓力、影響情緒穩定。心理上,「完美生活」與容貌導向內容強化向上比較與外部評價依賴,導致自我評價下滑與焦慮升高; FOMO 、公開化的讚數/留言與網路霸凌,則讓注意力碎片化與反芻思考循環更難脫身。後疫情時代的孤獨感上升又削弱了社交帶來的催產素調節,讓壓力更易在青春期累積。各國開「藥方」 :早介入、低門檻、鎖定上癮式使用各國普遍走「早介入、低門檻、校園銜接」:英國建置 Early Support Hubs,對於個案可以免轉介 , 並可直接走入並做成效評估 ;澳洲以 headspace 一站式中心整合心理/身體/物質使用與就業服務並長期追蹤;日本推動兒童自殺對策,強化早期辨識、跨部會與校園連結;美國由衛生總署倡議平台責任、家長工具,以及提升校園心理人力與危機通報。在台灣 , 已有 1925/1995/1980 熱線、校園心理健康手冊與心理諮商補助,並試辦社區青年據點。我認為,青少年憂鬱的最佳解藥,來自於父母、學校和社會的三方合作。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