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動物防疫應從臨時應變走向長期管理
2025.10.23 | 16:42
10月22日農業部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台灣疑似爆發「甲類動物傳染病」的情況。這項消息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也提醒我們:動物疫情不只是農業問題,更關係到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每當此類事件發生,社會往往陷入緊張與不安,但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我們是否建立起足夠穩定、透明的防疫體系。單靠臨時記者會與短期措施,恐怕難以長久防堵疫情風險。近年台灣畜牧業規模集中、密度高,一旦出現傳染源,擴散速度極快。許多防疫工作雖在平時進行,但資訊的公開與民眾的理解仍有不足。若缺乏持續的健康監測與地方回報制度,外界難以掌握疫情早期跡象。另一方面,媒體報導多半著重事件本身的緊急性,卻較少深入說明預防與制度面向,導致社會的注意力集中在短時間的「恐慌期」,而忽略長期改進的必要。我認為,防疫應是一項持續的公共工程,而非單次事件的應變。政府可考慮定期公布動物疾病監測資料,並鼓勵畜牧場建立自主管理制度;同時,媒體與教育單位也可加強人畜共通疾病知識的宣導。讓防疫成為全民日常的一部分,才是避免危機重演的根本之道。呼籲相關單位:建立長期透明的防疫制度,才能讓社會更安心。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