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劉虹均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劉虹均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AI時代的新石油:中美之爭由電力決勝

    2025.11.12 | 12:53

    AI浪潮下的能源焦慮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經濟結構。從ChatGPT的橫空出世,到自動駕駛、智慧製造與雲端運算的全面擴張,AI的底層需求正逐步轉化為對「電力」的飢渴。根據多家能源與科技機構的預估,資料中心的用電量在未來十年內將倍數增長,單是AI模型訓練與推理就可能佔據全球電力消耗的兩位數比例。這意味著,誰能確保穩定、廉價且低碳的電力供應,誰就能在AI時代的產業鏈中掌握主導權。美國長期在演算法、晶片與雲端基礎設施領域保持領先,但近年卻陷入「電不夠用」的困境。老化的電網、冗長的核電審批程序與分散的能源治理體系,使電力成為科技擴張的新瓶頸。相對之下,中國則憑藉集中決策與完備的製造能力,快速推進風光水核發電、特高壓輸電與大規模儲能。AI競爭的戰線,正從實驗室轉向電廠,從晶片之爭轉向能源之戰。AI競爭的底層是電力競爭AI的本質是以電能驅動的算力競賽。模型規模越大、演算越密集,對供電穩定與能效的依賴就越高。美國的AI巨頭擁有全球最強的模型與晶片設計能力,卻普遍面臨電力成本攀升與併網瓶頸。例如部分州的電網在高峰期負荷已接近極限,使得新資料中心建設受限。特斯拉與Google等企業甚至公開呼籲「電力短缺將限制AI發展」,反映問題已非遠憂,而是當前的現實。中國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其每年新增的發電能力占全球七成以上,風能、太陽能與核電建設進度皆居世界前列。安徽「人造太陽」核融合計畫預計2027年啟動,更象徵其能源技術野心。從電力投資、儲能產業到輸電技術,中國正打造完整的「電力供應鏈」。這代表當AI推動的算力需求暴增時,中國的能源系統有更高的承載與調度彈性。從戰略層面看,AI的領先不再僅靠演算法與晶片堆疊,而取決於哪個國家能把電力轉化為持續的算力動能。電力—算力—產業鏈的全球重構AI時代的全球化,將從「貿易與資本」的維度,轉向「能源、算力與產業」的三元結構。首先,清潔電力密集區將成為新一代AI產業聚落。靠近水電、風電與低碳電網的地區,將吸引雲端運算與資料中心集群布局,形塑新的「算力地圖」。其次,儲能技術與電網設備將成為地緣競爭的新槓桿。電池不再只是電動車的核心,而是維繫電網穩定與AI持續運行的關鍵環節;中國若限制儲能電池出口,將對美國的電力安全構成壓力。第三,能源科技創新將重塑產業鏈價值分佈。核能、氫能與長時儲能的商業化進程,將決定全球AI供應鏈的能量密度與碳足跡。從中美角力的角度看,美國極需以「基礎設施新政」突破電網瓶頸,並重新擁抱核能與長期儲能投資;中國則需在綠電消納、電網靈活性與市場化調度上持續改革,讓能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算力競爭力。誰掌握電力,誰定義AI未來AI時代的競爭,不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能源體系的競速。電力正取代石油成為新世紀最核心的戰略資源。誰能以更低的度電成本、更高的供電穩定性,支撐更密集的算力運算,誰就能主導全球AI經濟秩序。未來十年政府的能源戰略應聚焦於強化電網、穩定基載、擴充儲能、提升能效並完善市場機制,讓電力系統真正能支撐AI時代的高速運轉;企業則應投資於功率半導體、長時儲能與智慧電網等關鍵環節。當AI成為驅動生產力的新引擎,電力將是推動引擎運轉的燃料。中美的科技競賽最終不會止於演算法或晶片,而將落腳於「電力治理能力」,掌握電力者將定義人工智慧的未來。        
  • 投書 降息週期下的美元疲態:聯準會與市場的拉鋸戰

    2025.10.20 | 12:17

    全球金融市場的目光早已不再僅聚焦於聯準會的利率政策。早在今年上半年,由於地緣政治、貿易政策衝突以及美國政府債務增長等非利率衝擊,美元指數就經歷了一次劇烈的下行修正。聯準會於九月啟動本輪降息循環,正式降息一碼,這一行動只是進一步確認並放大了市場對美元疲弱的預期。​目前美國通膨率約為 2.94%,未明顯飆升,距離 2% 目標仍有顯著差距。然而,市場情緒早已超越官方指引,正積極押注更為激進的降息路徑。與 SOFR 掛鉤的選擇權交易異常活躍,愈來愈多部位押注聯準會將在年底兩次決策會議中,一口氣降息兩碼。美國 2 年期公債殖利率本週也已跌至三年低點約 3.5%。這種預期先行、政策跟隨的拉鋸,是美元下行趨勢被市場過度透支所加速的結果。​聯準會的決策困境,正清晰地體現於其政策獨立性與當前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拉扯。首先,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政治施壓正浮上檯面。Fed 理事 Stephen Miran 本月 15 日公開表示,貿易緊張情勢加劇了經濟不確定性,決策官員加速降息變得更加迫切,甚至預期今年再降息兩次「很實際」。Miran 的發言將貿易風險直接與貨幣政策掛鉤,凸顯了聯準會內部在「貨幣政策的職責範圍是否應擴及非經濟性外部衝擊」上的爭議。​其次,降息理由的另一面是就業幻象的破滅。八月非農新增就業僅 2.2 萬人,勞工部更將對過去一年數據進行史上最大規模修正,修正幅度高達 91 萬個職位。這意味著過去「強韌」的就業市場被高估。由於通膨率仍維持在近 3% 的高點,聯準會的雙重使命陷入結構性兩難。市場預期一旦政府重啟辦公,將出現更多美國經濟疲軟證據,從而支持更大幅度的降息,加劇聯準會的決策壓力。​在政策高度不確定與激進降息預期的雙重壓力下,全球資本市場正進入高度避險與再平衡的階段。最明顯的指標是極端避險操作的激增。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促使交易員藉由 SOFR 期權交易,為可能出現的一次降息兩碼進行避險。這類操作集中在 12 月期權上,其未平倉合約大幅增加,標誌著投資者已開始對聯準會決策的穩定性進行系統性風險隔離。​美元走弱的結果,是促使全球資金流向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重新分配。鑒於歐洲早已開啟的降息和日本的長期利率低迷,新興市場與貴金屬重新成為焦點。黃金價格近期飆升至 4,300 元(每盎司),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亞洲市場的外資動向明顯回暖,人民幣、印尼盾、印度盧比等非美貨幣的匯率走勢明顯強於美元,標誌著投資者正積極為「後美元時代」進行資產重配置。美元雖仍是主導貨幣,但其作為全球唯一避險資產的地位,正受到體系性侵蝕。​美元的疲弱,深層根源已超越單純的經濟失衡,而在於信任的流失。當聯準會的獨立性屢受市場質疑,貨幣政策難以脫離政治干預的陰影時,其公信力便會打折扣。Miran 的發言,清晰地揭示了 Fed 決策已被納入貿易和政治風險的考量範圍。在 2025 年,美國降息議題再次被政治化,使市場難以判斷聯準會的決策是基於經濟理性,還是政治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