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ZZAAZ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ZZAAZ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殖民主義傳播文明是人類歷史不可缺少的環節

    2025.10.07 | 10:40

    自然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發展過程中,及有史以來,經歷了不知多少來自大自然的災害和人類社會的苦難,其中不知有多少的族群被摧毀以至覆滅,能夠生存下來繁衍至今的都是順應了自然規律的成功者,這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了自然發展軌道的結果,人類社會如此,大自然生態及科學技術也如此,存在其定律,事物發展遵循規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因此,客觀的自然發展規律不為人的意誌為轉移,它似乎顯淺卻又無比深奧,科學上的定理定律較易捉摸,人類社會方面就無比復雜,這已經在歷史上已經反復證明,人類能夠認識、並正確地把握社會發展規律來建設社會,從來沒有出現過,都是在按照獲利利於生存的方向前行,常常不斷地試錯糾正,獲得發展。    在社會發展中,當然地,每個人都力求社會的建設發展朝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使到自己的利益可以最大化,因此才產生了人類社會歷史上永不休止的、復雜而殘酷的權力鬥爭,如此問題就出現了,強者勝出而主導了社會發展的方向,然而這個方向當然不一定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只能在試錯中發展。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的程度,社會道德介入了社會建設發展,理想願望的作用加大,以至人類試圖設計理想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的方向,然而,統統以慘敗而告終,人類社會為此付出了毀滅性的巨大代價。事實表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其實很膚淺,局限於歷史階段,人類以自以為是的合理和時代的道德去的原則去設計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方向,自以為掌握了真理,其實根本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實其認識是十分的幼稚和虛幻的理想主義,狂妄地、嚴重地違反自然發展規律的後果,是遭受慘重的懲罰打擊。      我們無法改變和不可否認人類只是從野獸進化而來,野蠻競爭來生存是人的本能,這是由自然發展客觀規律所決定的,社會自然發展必然出現的事物,人類只能接受,這是無法選擇的。人類發展到原始社會時,存在著族群之間互相殘殺的競爭,還是極其落後的原始生活方式,是生存率極低的社會。當發展到了奴隸社會,不再殘殺俘虜,而是將其作為牲口一樣來奴役,奴隸是工具可買賣和生殺權屬於主人,但是,不能只遣責奴隸生活不人道,還必須贊美俘虜可生存變為勞動力,贊美奴隸社會戰勝了原始社會,這是從茹毛飲血的、獵頭相食、殘殺戰俘甚至滅絕部落的原始公社發展而來,比較起來,已經一大進步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已上升到一個新臺階,成群的戰俘才有條件能化作社會的生產力,正是沿正確的路向符合了社會自然發展的規律,才能從原始社會躍升到奴隸社會。   當奴隸社會再發展到封建主義社會,人類又進一步得到大解放,社會的生產力躍升到一個新臺階,這是可喜可賀的進步,但是其發展的方式也是野蠻粗暴的,而且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壓迫和剝削,這是自然發展所規定的歷史方向。當封建主義再向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發展時一樣,雖然人類文明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但仍然未能擺脫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資本主義發展擴張,自然會朝向強化殖民主義方式的途徑,向全球擴張,這資本主義必然地存在著壓迫剝削,為有當建設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較成熟的民主政治的資本主義社會時,資本主義才能被社會、被人民控制,才能基本上消除剝削壓迫,但是,必然還存在著貧富不均現象,或可稱為剝削,這是以自利為動力發展的社會所不可避免的缺點,但這已經是取得巨大的進步的社會了,人類已經取得極大的成就了,而且,在客觀世界中,是不可能產生十全十美的社會的,人類必須容忍每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所固有的社會缺陷。殖民主義是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社會階段性發展方式   殖民主義,自古而有之,是國家或地區擴張以移民和控制對方的方式來獲得利益、擴大國家,或者建立新國家的模式,多以經濟交往甚至掠奪為主,例如二千多年前埃及王出征四國,平定努比亞,使尼羅河第一至第四急流區域成為其殖民地,公元前二千多年前亞述人幾代君主攻略四方,與征服國交流移民,實行同化政策;腓尼基人於公元前一千多年殖民於小亞細亞沿岸之羅得西島,進而於愛琴海中的克利脫島以至希臘海岸、甚至遠征殖民至西班牙海岸,建設加的斯市等等,之後的迦太基於撒丁、哥塞牙、馬耳它等等殖民,甚至到了非洲西北部;公元前還有希臘和羅馬的征服建立殖民地等等之類的殖民建設,如此殖民在亞洲也必無例外,在中國,甚至不能排除,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手段中,以及以前的各國分分合合的演變中也存在了殖民的方式。   殖民主義方式主要特徵是強國對征服地擁有一定的管治權,有一定的移民和在當地實行了相當的投資與建設,開發經濟和發展貿易等等的形式,其日後發展有多個可能,或是長期殖民建設,或是兼為屬國納貢,也有可能兼並它為本國的領土,又或是殖民地發展成獨立的國家等等。15世紀的殖民主義蓬勃發展,首先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航海探險而興起,逐步地歐洲各發達國家加入,掀起世紀的殖民主義高潮,殖民主義方式的擴張的背景,是封建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在加速發展,是歐洲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發展的必然歷史階段,最後是資本主義發展從權貴資本主義向民主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階段,殖民主義成了創造力巨大的資本主義擴張發展的方式之一,殖民擴張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助於戰勝封建主義和傳播人類現代文明,殖民主義發展的色彩也隨著歐洲的文明發展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總體上是從野蠻走向文明,隨著歐洲各先進國家發展從野蠻到民主文明,殖民主義完成了歷史性的任務,走向了消亡。歐洲大規模殖民擴張的形成   歐洲以自古持續的文明積累,醞釀了15世紀開始的變革,這時期的市民和工商界頑強進取,借助科學技術力量加快提高生產力,創造了空前的物質財富,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抗衡王權貴族和教會勢力,得以鞏固社會的政治權力,逐漸撥開了封建主義的歐洲中世紀迷霧,進一步掀起追求知識追求真理,反對蒙昧主義,倡導人權來反對神權,確立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來制約社會專制權力,在經濟發展生產方式要求轉變的背景下,終於醞釀成歐洲波瀾壯闊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個運動使人們重新檢視了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怎樣認識自然和人類自己,檢視了思維方式及思想,正確地認識了科學而掌握了正確的發展方向,實現其精神文明的飛躍發展,這都給資本主義的發育供應了必須精神和物質的營養。而資本主義發展則顯示出其史無前例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一路碾壓一切阻擋前進的社會腐朽和弱勢者,順它者昌逆它者亡,制造了人類無法想像的社會奇跡,就因為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遵循了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然而,從封建主義脫胎出來的幼稚資本主義仍然是野蠻的,它沒有脫離封建主義的弱肉強食叢林規則,因此一脈相承地還是個野蠻發展。   資本主義的發展本能地在全面擴張,在歐洲各個社會上全面擴張,再向全世界擴張,由航海探險和尋找財富到發現新大陸和各大洲地區等等受到激勵,都體現了這個沖動,新的發現使資本主義發展得到了巨大的空間,它尋找到輸出過剩生產力和投資的目標,它尋求互通有無並獲得材料和新品種等等,在重商主義主導下,歐洲越是發達的國家,其殖民主義的興趣越濃厚和實踐力度越大,並逐步地由國家介入了資本主義大規模的對外擴張,漸漸取代了個體、商團和探險尋寶掠奪及小規模的殖民方式的生產和商品交易。   世界在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中,首先是殖民列強們之間的激烈鬥爭不斷,經常導致血腥的戰爭殺戮,例如1588年英國海軍打敗了西班牙雄霸一時的無敵艦隊,又1652年英國與荷蘭多次的戰爭,1904年的日俄戰爭和1911年的意大利與土耳其戰爭等等,發達國家之間不斷地發生殖民戰爭,從歐洲爭奪到亞、非、美洲,為利益而戰。當然,殖民主義同時也在所建立的殖民國家與被殖民國家和地區發生鬥爭以至戰爭,戰爭是殖民主義事業在和平手段無效時常用的征服手段,在叢林規則中獲取利益,暴力爭鬥當然是負面的,然而,在客觀上,殖民主義方式的資本主義擴張實在地起到了將西方文明向全世界傳播的作用,所到之處無論其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都將它推向現代社會發展。全球殖民事業的發展   在美洲的殖民事業   在美洲,較有代表性的三大文化中心,分別是古代馬雅文化,發展到專制的奴隸制;阿茲特克文化,公社制度下的奴隸制;印卡文化,保存氏族制度殘余的奴隸制。到了16世紀,美洲的經濟發展其生產工具基本上還沒有脫離石器時代,有的墨西部落甚至不會從事畜牧,只會養犬只,而且這些古代文明在幾百年前就已經從興盛走向了衰落,盡管所謂在天文、數學、建築和藝術方面有獨到的一點成就,是無法改變其政治經濟文化十分落後野蠻的狀態的。當歐洲的殖民主義擴展到來,面對最先尋寶者入侵的掠奪和其後的資本主義大規模殖民主義事業,美洲人民的反抗和妥協的各種表現都可以理解,因為殖民者與當地民族的文明差距實在太懸殊了,被殖民者要既懂得鬥爭又懂得妥協和有所建樹才能進步,才利於向文明發展,這個情況,與非洲的殖民情況大致都一樣。   美洲大陸,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十分適合殖民地的建設,殖民者征服部落和開拓領地都比較順利,以致以歐洲人為主的群體大量地向美洲移民,在各地建立了一個個封建主義制度的殖民社會,奴役性的統治是初期的殖民方式,殖民地勞動力缺乏,商人們為了解決問題而主要從非洲購買大量的奴隸,將奴隸運往殖民地做奴隸,這些黑奴主要是來自非洲奴隸制度國家和地區的奴隸,當地統治者的部落頭領們常致力於黑奴販賣,歐洲對於有的國家的商人參與奴隸買賣,其國家曾著力禁止,但又常放任不理,當然最後是禁止了的。美洲的殖民地還雇用了大量來自亞洲、歐洲以及美洲當地土著的勞動者,大體上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   到了18世紀,在南北美洲,殖民地的移民和原居民的混居生活,形成了人種大混和的社會並發展了起來,引入的歐洲文明而創造了全新的美洲,無論在工、農業、商業、文化和政治組織各方面都發展起來,因為在歐洲文藝復興產生了宗教改革,人本主義的旗幟飄揚,新教倫理與其守舊頑固勢力分庭抗禮,但是在封建主義社會的綜合頑固勢力壓迫下,社會矛盾尖銳化,歐洲新教徒的處境很艱難,然而殖民地能給新教徒和社會各界進步人士提供了發展的空間,一個廣闊的天地,他們移民美洲後,與廣大人民一起建設社會,促使美洲的文明發展能追上並且有的超過了其母國,結果以美國為首的一系列先進先進國家產生了,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先鋒。亞洲古文明國家的殖民事業發展   在亞洲,就算有著古老文明底蘊的國家,基本都處於衰落的封建主義狀態,其醞釀的資本主義長期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工商業原始而落後,在滿清中國,這個皇朝自以為地大物博,人口龐大,自己是處於世界中心的大佬,對於西方強國來訪要求通商不肖一顧,拒人千裏,目空一切,盲目地守舊,其實是只井底蛙,不知天高地厚,對人類的現實世界無知到恍如不同星球,愚蠢之極。有著上千年的工商業歷史和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竟然跟有的未擺脫石器時代的民族的態度一樣,開展拼死抗拒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鬥爭,以螳臂去阻擋歷史的巨輪。在那個叢林規則的世界中,滿清中國選擇了守舊頑抗,又在壓力下實行了所謂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實質就是在保持自己處於被殖民的落後國家地位,並以這個地位的力量去抗拒殖民主義的時代發展。   在日本,與中國最大的差別是,日本不是一個“大一統”而造成政治和思想上摧殘性禁錮的社會,因此日本的社會政治權力有著一定的制衡。初時的統治者對於西方的要求通商也是抗拒的,川德幕府感到西方來的貿易和宗教會形成威脅其政權的力量,因此逐一斷絕了與他們的關系,僅留下具有特別友善特色的荷蘭來交往,便於了解西方,而且在超過百年的抗拒中能不斷去深入歐洲了解和學習,可見,日本並不盲目愚蠢。雖然這個抗拒發展到於1858年起在幾年中以“尊王攘夷”的口號去進攻歐洲人,結果遭到了列強炮轟其鹿兒島的港口和長洲的工事,但是,在這個歷史考驗中,他們不固執而有理性,不僅感知對方的“船堅炮利”,還能夠嗅得出人類先進文明的文化氣息,具有識別文明與落後國家的智慧,識別到文明發展的前景、利益以及落後後果的利害關系,知道必須改變自身國家的地位,在叢林規則世界中,要提升自己要“做殖民者,而不是被殖民者”。   這就需要發展自己了,必須棄舊迎新,脫胎換骨地實行政治和經濟上的改革,統治者要有這個氣量,勇於去打破和取消舊制度下形成的社會既得利益格局,社會的掌權者捨得放棄其重要的社會利益和取消權貴階層的有關利益,人民各階層敢於為利益和社會前途而抗爭(關鍵在日本存在一定的社會權力制衡),需要國家政治革新至到能夠順利地吸收西方先進文明的狀態程度,同時找到工商農業和文化制度等等能適應和吸收先進文明的發展方式,最大限度地容易發展自己,也同時,最大限度地能抑制西方殖民主義帶來的負面弊端,靈活有效地利用和擴大殖民主義的文明傳播這個有利一面。   於是日本在政治權力鬥爭中進步力量取勝,開展了政治改革,落後的德川幕府倒臺,廢除了封建特權,開展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建立法治,限制王權保障民權,吸收文明來全力發展經濟,新的明治天皇上臺實行了這樣的自強發展,能夠在殖民主義的壓迫下自強不息,而不是像一個無助的婦人一樣,每天去哭訴殖民主義的壓迫,偶爾又拼全力去作流血戰爭讓自己倒斃。要跟上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順應自然客觀規律,就必須首先更新、革新自己,日本能勇於改革,能夠做到廢除封建割據及其封建主特權,廢除商會行會的封建特權,社會等級制度被取消,實行了“四民平等”之類賦於人權自由的改革;又進行了土地和租稅改革,較大程度地讓耕者有其田取消領主利益;政府扶助實行“殖產興業”,促進工業化;高舉貿易立國強兵支持的旗幟,與殖民者往來競爭等等舉措,最終是,日本這個能夠與時俱進的國家,能夠伸開雙臂、勇敢地開懷擁抱了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迅速地向資本主義發展,整個融入到資本主義中。   日本頂住殖民主義的壓力,能忍辱負重,靈活應對,使到自己脫胎換骨,這個順應歷史發展軌道的資本主義具有強大無比的創造力,令日本迅速強大了起來,竟能在短短時間內擠身為世界列強之一,終於從被殖民者變成了殖民者,成為亞洲唯一的強國。這證明了和揭示了說殖民主義造成的“政治和經濟的不平等壓迫,不讓被殖民的國家發展,使到被殖民國家只能作殖民地,永遠被剝削壓迫”,是專制國家統治者無恥的謊言和謬論,是為守護其既得利益而死抱住腐朽的政權不放,為其禍國殃民的禍害作掩飾。而美國、加拿大、新西蘭、澳洲之類的國家和地區也都是個殖民地而能夠翻身崛起變身強大的好例子,被殖民的專制國家滿清皇朝瘋狂地壓制本國工商業的發展,壓制本國的政治改革,頑固守舊,不惜摧毀國內一切向先進文明發展的事物,甚至毀滅了自己的國家來抗拒,是自私和愚蠢到極點的表現。   消極應對歷史發展的滿清皇朝   滿清中國跟日本有所不同,存在著民族間的壓迫,中國自古以來,千年儒教大一統的中國只能日益衰弱,專制王權歷史上一貫壓制工商業而喪失其先導發展的經濟引領,社會政治亦越趨腐朽,以致導致近、現代的元、清兩次亡國。滿清皇朝是一個入侵中國的少數民族,它是一個壓迫奴役廣大漢族人民和其它少數民族的政權,它在維護專制王權保江山的例行政治上,多了一重壓制和奴役異族人民的要求,因此而更加嚴格限制民間社會勢力的滋長產生,所以更加抗拒資本主義。長期以來,滿清皇朝都限制民間有關的經濟發展,致力於防止形成工商階級力量,把中國資本主義永遠禁錮在萌芽中,因此不難理解清朝對外來商人要求通商的厭惡。而且,小小的滿族皇朝貴族統治這樣的大國數千萬至數億恭順如牲口一樣的愚民,使到無論其所需的從物質到精神都應有盡有,極大地滿足了其驕奢淫慾,所謂“地大物博不假外求”,守舊足矣。如此的滿清中國,要向資本主義發展就更加沒有希望,並且,在這樣的背景下當被西方列強敲開了通商的大門時的中國,其經濟狀況在競爭中就更加處於劣勢。   西方的殖民主義擴張承載著人類文明的全球傳播,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就比如天邊必然地會升起的太陽,不為人的意誌所轉移,當面對太陽熱辣辣的毒曬,有知識者積極地選擇了利用陽光來種植和轉化為電能等等來獲益,無知者卻消極地選擇了咒罵太陽毒辣,埋怨白雲不去遮擋陽光,怨天尤人,並且拼命地去抗爭而向太陽擲石頭和射箭,這樣的無知者就是滿清皇朝。滿清政權嘗到了西方船堅炮利的苦頭,又迫於來自民間要求政治經濟發展的壓力,想到的只能是守舊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抗衡殖民主義,因此批準了洋務運動,以官辦成立了大量的制造武器軍艦的官辦企業,不願放鬆對民營企業的限制,即使在後期在大形勢的壓力下也要像擠牙膏地一點點放鬆一點,採取了“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等等來開辦準民資加入的企業,堅持實行封建主義的社會管理,使到經濟上工商業難以發展,要將落後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局面維持下去。   這個滿清皇朝在殖民主義的沖擊下,將社會所產生的所有負面事情和一切矛盾都歸於殖民主義,扇動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來反對、抗拒殖民者以至西方文明,但是愚民教育無法完全攔阻殖民主義文明傳播的文化影響,人民逐漸認識了頑固守舊腐化墮落的滿清皇朝面目,不滿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極受壓制,社會矛盾因此更加尖銳。面對人民對專制統治的不滿日益增加,迫於壓力,朝廷裏面較開明的一派支持了改革,結果開展了在光緒皇帝支持下的政治改良運動,這將導向君主立憲,這是一個國家和平地更新發展的最好方式了,這最終會將國家權力移交到人民手中,同時又保障了帝制皇室的存在和維持下去,是皇、民兩利共贏的方式,例如歐洲英國皇家所采納的社會改革方式。   然而,滿清皇朝根本沒有這個智慧和道德,這個“百日維新”觸動了這個愚蠢皇家貴族既得利益者就行不通,遭到鎮壓了,與光緒王帝合作的改良運動的政治家們被殘暴而鼠目寸光愚蠢之極的統治者殘忍地屠殺,對於要求政治改良放鬆壓制民權的改革,昏庸無道的太上皇慈禧太後為首的滿清皇朝統治者,競表示其大清江山:“寧贈友邦,不與家奴”,時代發展至此時,二百多年來統治中國的皇家中堅八旗子弟已經腐爛掉,起用了那麼多漢人加入行政和軍隊,滿清皇朝競然還根本上不把廣大漢族、少數民族當人看,滿清的江山寧可送給外國,當然是殖民列強國家了,都不會給其奴役統治下的奴隸奴才們,這樣的社會政治狀況,愛祖國的人民只有把“滿清的中國”奪回來一條路,這樣才能有自己的國家,這個局勢將引致暴力鬥爭、引向國內戰爭,結果是,維新運動的譚嗣同等六君子以獻生的偉大壯舉,喚醒了人民,終於出現了孫中山先生這群革命先軀舉起了推翻滿清的旗幟。   滿清中國跟殖民國家的戰爭及民國建立   殖民主義的蓬勃發展建立了全球性的貿易網絡,各國的物質與文化實行全球交流,滿清中國因此得益的農業發展尤其突出,糧食增產可以使到其人口大增,勞動力充足,本來就是大國經濟體量大,中國出產的大量的絲綢、陶瓷和茶葉等等很受歐洲人歡迎,英國長期大量進口,而中國的民間工商企業備受限制而難產生對現代產生設備的需求,守舊文化也抑制了國人對英國商品興趣,進口量少,又加上主要收取的是白銀和黃金,導致英國的白銀枯竭,英國商人發現了鴉片在中國更容易擴大銷路,中國這個社會的人們極易浸沈於鴉片導致的幻覺中來獲得快感,於是商人們紛紛向中國銷售大量鴉片來扭轉困境。鴉片自古代就是世界上通用的醫療藥物,公元前就已經傳入了中國,明朝社會就已經有人吸食鴉片,然而吸食鴉片會使身體乏力,影響工作和健康,人們普遍的吸鴉片煙造成了社會缺乏勞動力和瓦解家庭等等社會問題,滿清政府為有實行了全國禁煙。   然而中國社會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嗜煙如命,窮奢極欲的皇室自然地成為災區,據說慈禧太後都吸食鴉片,因此而買方有硬需求,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則無力禁止官商勾結走私大量的鴉片入境來發大財,當時販賣鴉片發財的人很多,殖民者開拓建立的商業城市如香港和澳門,鴉片生意都做得很大,那時出了個所謂香港首富就是個鴉片大王廣東恩平人利希慎,尤其是當清朝社會高層也介入獲利時,那禁煙的效果就不大了。無能而又崇拜暴力的滿清皇朝想到的是採取武力,去對付賣方,於是讓軍隊武力去奪取英國商人的鴉片包括船只上的貨,清政府幹預貿易已經得罪了英國商人,再以武力搶奪商品必然導致戰爭。在與資本主義先進的制度和軍力對抗中,清朝皇朝一再失敗是必然的,這個戰爭的結果是以清政府投降簽“南京條約”來結束的,割讓了香港和進一步開通幾個城市的通商,並且幹預其關稅的開征。   資本主義的殖民方式擴張,通商殖民及其文明的輸入,使到被輸入的國家地區產生了巨大的變化,越落後的、與文明差距越大的社會,自然改變就越大,但是,正如魯迅所形容的,在頑固守舊的中國,就算移動一張桌子都要引起流血鬥爭,當滿清中國被大量的外來商品、生產設備及文化的進入,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會必然受到沖擊,秩序要為之改變,而舊勢力亦必然會抗拒的。但是,人類本能上是趨向文明的,人們有煤油燈可用就會拋棄豆油燈,有電燈可用就會拋棄煤油燈,有先進機器用就必然地淘汰了人力,社會多數人都是嚮往文明的,所以支持清政府頑固守舊、冥頑不靈的只是社會少數人。但這樣的社群若與政府共鳴形成的社會勢力就很大,結果他們與容易受煽動的被淘汰舊業者及社會下層那些愚昧無知者,如無業的閑散人、遊民、習武業及黑道流氓和失業農民等等糾合起來,在清政府支持下形成了大規模的民間武裝隊伍叫“義和團”,去挑戰西方列強。   滿清皇朝奴役下的愚昧社會,這民間武裝義和團和滿清軍隊,不是下戰書向列強宣戰,堂堂正正地武裝對抗武裝,而是讓義和團在扶清滅洋的旗幟下齷齪地襲擊對方的使館殺大使、奸殺家眷、並大規模地殘殺信奉西方宗教的中國人及圍攻其教堂和使館等等,兩國交戰,尚不斬來使,妨且是一個互相派駐的機構竟被如此襲擊,義和團撕下了這個所謂禮義之邦文明顏面的畫皮。愚蠢之極的滿清朝廷滿懷希望,依靠義和團有“刀槍不入”的秘密武器和聯手滿清軍隊可以打敗西方列強的,但是,結果還是以慘敗收場,列強聯合的軍隊取勝,1901年  月的八國聯軍進京,獨裁者慈禧太後離京向西北逃亡,當時的情景是,在政治和軍事形勢上,滿清中國此時實際上是已經亡國了。   而殖民主義者需要的是殖民主義方式的資本主義經濟擴張,不是侵略領土,因此沒有滅亡滿清皇朝來分割領土的要求,而是讓其繼續生存維持下去,雖然,深藏著有領土要求的俄國和日本,這兩國由於國內都沒有開展向民主政治制度過渡的政治改革,因此野蠻落後,野心勃勃,俄羅斯基於極度自私貪得無厭,視領土為財富隨時不惜謀財害命地掠奪,習慣性地要繼續吞並中國領土,不會因侵吞了中國廣大的西北利亞領土而滿足。至於日本,除了資本主義最初階段的擴張要求,還因受到國土細小資源缺乏,頻繁的地震火山活動時時搖撼好像遲早會陸沈來驅趕他們的提醒,迫切地要得到新領土(日本至今在外國購置土地恐怕世界上屬數一數二了),但是,俄國和日本對中國的領土企圖,均受到美國和西方列強的阻止而不能得逞。   之後的中日戰爭必然地也是清朝軍隊敗北為結果,因為資本主義必將淘汰封建主義,歷史的大趨勢是在前進的,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滿清皇朝政權的根基,在殖民主義的沖擊下已經被動搖得要崩塌。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所具有的正面、積極面的文明傳播,猛烈地蕩除中國的腐朽。在文明知識方面,有西方教會在中國開辦學校傳授知識,求學者到西方留學和大量西方文化知識的輸入,以及國際的資訊交流等等;物質方面,西方的商品和生產設備及科學技術的輸入,在中國建立了現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一切,都沖擊了這個存在著殘酷的奴役壓榨和民族壓迫的中國封建主義社會,粉碎其根深締固的愚民教化思想體系,帶來了人權、自由和平等等進步思想,促使人民覺悟,這一切,促使社會醞釀出革新社會消除封建主義及消除社會奴役壓迫的要求。歷史事實很清楚,清政府引起的軍事打擊和殖民主義的入侵動搖了王朝的根基,給滿清奴役下的中國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解放,創造了必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上的條件,使到後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革命,終於能夠在1911年推翻了封建滿清皇朝,建立了民國政權。   歷史可見,隨著滿清政權的衰弱和最後倒臺,中國的工商業就因減壓而相應興盛地發展了起來,在洋務運動官辦大型企業如造船造艦和槍炮業的基礎上,民營企業大量增加,受到的壓制越少發展就越快,如采礦、冶煉、交通運輸和紡織等等行業紛紛建立,到了19世紀後期,較突出的民營企業有一千多家,各行業都在發展,例如面粉、火柴、造紙、印刷、商用船舶修造、繅絲業和機器制造業等等,以至蒸氣動力的繅絲廠都發展到約六十家,在現代工商業的發展和世界商品互通有無的貿易中,西方現代文明在迅速輸入,使到這個古老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體系受到沖擊而走向瓦解,古老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改變,向現代文明轉變。   後來中國的工業又遇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黃金時代”,西方的商品輸入中國大減,中國輸出的商品大增,特別是又增加了輸出大量的各種戰略物資,出口需要促進民營企業進一步的壯大,有地力抗衡了外資企業和官辦企業。政治上,國民黨政府在基本上瓦解了地方軍閥統治、名義上統一了中國時,就已著手了國家全面的經濟建設,由於當時多數的歐洲殖民國家和美洲的先進國家都已經進入了民主政治制度的社會,都致力於取消殖民事業,世界殖民主義已經到了結束的歷史階段,它已完成了歷史使命,這更利於民國政府與歐美各國簽訂廢除原有的關稅條約,終於實現了關稅自主,保護了民族工商業。   國民黨政府還健全了金融體系,統一和改革了了幣制,成立了中央銀行,控股建立了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行等等銀行,重新整頓了國家財政和改革了稅制,並且組織了工業投資和加強了基礎的建設。中國的工業1936年比1926年增加了86.1%,國民經濟增長率每年遞增8.3%,發展迅速而且巨大,並且投資建設了大量新行業,當時有現代工廠近四萬間。到1927年中國的鐵路長度已經達到12728公裏,至1937年再增至21760公裏,年增近千公裏,期間又增修了公路10萬公裏,又與美、德兩國合作開辦了幾家航空公司,開通十幾條民航線,建立了電報電信業等等,中國完成了工業基礎的建立,在向工業化的道路上前進。   在印度的殖民事業   南亞的印度也是個有著古代文明的國家,其地理位置容易受到外國的入侵,長期以來被各地外來民族入侵分割統治,於16世紀的中亞封建主巴布爾入侵印度,建立了莫臥兒王朝,也一直未能統一全國,而與各地族群王國、穆斯林軍閥、地方總督及地方勢力分治,宗教林立,以印度教、回教和佛教為較大的教派,全國語言多至百種。農莊經濟為自給自足水平,屬於土地為君主所有的村社社會制度,傳統的種性壓迫制度根深締固,宗教迷信濃厚,生產和生活方式原始,國大而人口稠密,經濟落後。印度的治權分散很有利於殖民主義事業的建設,西方各國爭相在印度開展殖民事業,爭鬥的結果是英國占優而規模最大,英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雄霸一方,與各地藩王統治者等等達成了殖民政治經濟協約,因此和平多戰爭少,殖民事業遠遠比東亞順利。   初期英國輸入印度以金屬制品和紡織物為主,印度向英國輸出棉布、生絲、茶和香料為主,其時英國本國的工業革命得到了發展,在世界貿易和殖民地貿易中發展了的市場,促進了英國的出口生產,又獲得到大量原料,在印度的各殖民國家同樣,歐洲發達國家在世界的殖民事業都取得這樣的效果,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事業發展也自然地形成了殖民國與被殖民國合作和相互依賴的局面,英國政治經濟加速了發展時,印度的民族工業也在不平等的競爭中形成和發展,當然相對就緩慢些。英國大量的資本輸入印度,將現代的工商業設備和技術輸入印度,建設了鐵路網,郵政電報通訊系統,建立了灌溉工程,穩定了糧食作物生產大大地減少了饑荒等等,使印度建立了近代的工業體系。   英國致力於介入印度的政治改革,使其更有利於殖民事業,例如設立13個洲,建立立法會,更改警察制度,又促進建立議會和政黨,建立當地的出版自由等等,客觀上將印度拉向現代政治,但印度的國情特別,由於很多地方還是由藩王統治的自治性質,非由英國殖民當局行政直接管轄,不能實行政治改革。而且印度沈迷宗教,種性壓迫制度頑固,地方勢力復雜,落後的歷史習慣勢力很強大,所以現代的社會政治體系構建設進程緩慢,可能需要多個世紀才能解脫出來。但是,西方文明的輸入促進其社會進步的成就是巨大的,結束了印度長期以來的各地藩王、封建主、宗教派別及地方勢力之間無休止的戰亂殺戮局面,瓦解了封建專制來解放廣大勞動者,那些燒殺寡婦和溺殺嬰兒之類的社會惡習被禁止了,王家及弟子能去接受英國勳章和入學於英國學校,接受現代西方教育等等,使到印度總體上能夠向文明躍升。   事實上,各地對於殖民者的光臨,當地人天然地會有抗拒外來者的情緒,這是自然地產生出的利益及安全上的焦慮,若加上對殖民事業上經常導致強制性的政治壓制和經濟貿易上的不平等所產生的不滿,厭惡和反抗殖民主義是常會出現的民怨,問題是對此這需要有正確的認識,要有相當的理性和胸懷,即使不懂得歷史發展的規律,但起碼要能識別優劣,須懂得取捨和相容,坦然地、正確地面對,去實行合作與抗衡的競爭。殖民主義歷史發展的軌跡,其遵循的叢林規則已經在人類社會中通行了萬千年,不是新事物,我們只有適應它而無法消滅它,只能順應著它的發展來獲取有利一面,抵抗其有害的一面,隨它一直發展到現代民主文明,創造了這個條件後,今天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它,而現在即使在最文明的國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地全部消除,因為社會成員的逐利競爭、留強汰弱還是歷史規定了的今天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資本主義全球化擴張將世界推向現代文明   歐洲殖民主義的全球擴張,促進了全球的資本主義發展,歐洲的資本主義在殖民事業和全球貿易中得以迅速的發展,世界貿易大大地促進了各國的工商業發展,加速了資本積累,擴大了再生產,生產發展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而加快了發展,並且產生了工農商及各行業的發展的互相促進,歐洲產生了兩次工業革命,使到資本主義發展終於戰勝了封建主義,各發達國家產生了權貴資本主義政權或者工商財閥專制資本主義之類政權,世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強大國家,並且,在不斷的發展中,進一步發展為制度民主文明的資本主義政權,躍升至人類最高層面的文明。   殖民主義貿易全球化,將歐洲的商品、先進生產設備、生產技術、科學技術等等帶到殖民地,將人文文化傳播到殖民地,將畜牧良種、糧食和蔬果品種等等帶到殖民地,並將各殖民地的畜牧和糧食品種作世界性互相輸入補充,實現了全世界的農業革命,各國的糧食食品產品、產量都出現了變革。例如在中國,美洲的玉米、馬鈴薯、南瓜以及番茄、花生、鳳梨和可可等等很多品種的糧食果蔬逐步傳入中國,使到糧食食物產量得到巨大的增長。當西方文明傳播、紮根和發展而導致了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大轉變下,又有了條件讓各國的人口迅速增長,滿清中國並非那麼地大物博,當初,糧食能支持到人口增長約七千萬,已經是歷史之最了,通過資本主義殖民事業的文明促進,到了清朝後期再史無前例地增長到約四億人口,這是無法想像的巨變。顯然是,整個中國社會的面貌都變化了,特別是滿清皇朝倒臺後,例如中國人的形像,那個腦殼後拖著長辨子,身穿長袍馬袴,穿著布鞋(很多窮人穿得破破爛爛沒有鞋穿的)的形像開始消失,轉變為如今我們的這個西方人式樣的打扮的形像,穿得實用靈活方便、保暖、衛生、簡約節省、合理而科學,面貌煥然一新。   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殖民方式的全球擴張,殖民事業重塑全球各國各地社會,建立現代文明,塑造了現代的產生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了一個個新社會,建設各國一大片的新城市,高樓大廈、燈火輝煌,壯觀的工廠大小成片,廣大茂盛的農田,建設了龐大的水庫水利系統,建設了交織陸地的水陸交通網絡系統,像雕刻浮雕一樣改變了地球的面貌,驅逐了黑暗,夜間地球各大洲燈火通明,創造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奇跡。物質文明奠定了精神文明的基礎,更有力將西方文明思想在全球紮根,蕩滌了世界,沖擊所有黑暗社會,給苦難的人民帶來了希望,人類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將人類文明猛然推高、跳躍般升至一個新高度。   這個實踐證明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殖民方式,結果實現了人類文明的大躍升,是個人類文明發展的自然方式,因此我們必須明白,這是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事物,是歷史用它堅定的腳步走出了它必經的歷程,不論我們喜歡與否,這一天一定到來的。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不同的思想道德標準,人們只能依從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行事,當上升到一個新文明高度社會的人,用其社會這個更高標準的社會思想道德標準,回過頭來,去衡量前期社會的人的行為來批判前人,是無知的,是不道德的,對於資本主義的殖民主義擴張,不少人正犯了這個大錯:現在身在高處,沒有下面這個階梯,你能夠走上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