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黄英彥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黄英彥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從柯文哲到川普、魯拉與薄熙來:司法政治化的國際比較與台灣法庭直播的精進與挑戰

    2025.09.12 | 12:08

    台北地檢署針對前台北市長柯文哲交保一案提出抗告,引發社會爭議。柯文哲在法院外痛批「查了一年到底查到什麼?什麼都沒查到」,並指控檢方「摧毀司法信任度」(聯合報,2025/9/8)。總統府則表示「不評論偵辦中的個案」,但強調不接受抹黑;北檢則回應已依證據詳列三冊近九百頁的起訴書,依法抗告(中央社,2025/9/8)。這一幕凸顯台灣司法程序與政治攻防的糾結。 國際上,美國總統川普於2022年卸任第一任總統時遭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搜索海湖莊園時,立即聲稱「這是美國的黑暗時刻」,並指控政府進行「政治獵巫」。他甚至宣稱拜登政府授權「致命武力」,但司法部與 FBI 澄清這只是所有搜查行動的標準守則。此案展現出政治人物透過語言挑戰司法正當性,而司法體系則試圖以公開程序自我防衛,與柯文哲案同樣凸顯涉及重要政治人物的司法案件,政治人物透過語言與傳播進行輿論攻防戰的社會現象。 巴西總統魯拉的經歷則揭示司法政治化的長遠危險。2018 年,他因貪腐案判刑失去參選資格;2021 年最高法院推翻判決,認定程序存在瑕疵。更具爭議的是,判決魯拉有罪的主審法官莫羅隨後加入政敵波索納洛政府,出任司法部長,嚴重損害司法公信力。雖然魯拉最終在 2022 年重返總統寶座,但社會對司法的信任已付出代價。台灣社會對柯文哲案的質疑,包括主辦檢察官林俊言調升新北地檢主任檢察官,也同樣引發「政治化」的想像,顯示司法行動若與升遷或權力糾葛連結,便容易削弱公信力。 中國大陸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被指控收賄、貪汙及濫用職權案則展現有限透明的另一端。2013 年庭審不僅因案件高度敏感而引起全球關注,也因採取了有限度的公開直播,成為中國司法當時少見的「透明時刻」。薄熙來在庭上否認受賄,稱其妻證詞滑稽可笑,並指責一名用視頻證詞指控他的商人是在「出賣靈魂」。他收回了自己早前承認受賄的證言,辯稱,黨內調查人員拿到的那些證言是他在違背自己意願的情況下提供的,「一是對我不正當的壓力的情況下寫的。第二是有明確的誘導因素。」(紐約時報中文網,2013/8/23) 。儘管判決早有政治定調,但透過直播,中共試圖對外釋放「依法辦案」訊號。其後最高人民法院更建置「庭審公開網」,提供數百萬案件影音,塑造「司法公開」的制度象徵。這與台灣社會期待法庭直播的討論形成呼應:透明不僅能增強信任,更是讓民眾直接檢視司法運作的重要機制。 台灣今年 6 月已完成《法院組織法》第九十條修正,10 月起正式實施。最高法院及大法庭的言詞辯論與宣判原則上須公開播送,地院與高院的事實審於「言詞辯論」及「宣判」原則上不直播,但若案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社會矚目,則可依當事人聲請或法院職權決定開放,且裁定得為抗;少年、家事、智財及五年以下刑案排除。雖是司法透明的重要進展,但社會最關注的政治人物「羈押與交保裁定」卻未納入,留下民眾對司法的疑慮與政治上的紛擾。 若要讓司法透明成為助力,需有配套設計,例如延遲播出、固定鏡位、限制二次加工、保護司法官與證人,以及推動司法教育與媒體識讀。如此才能避免直播被過度娛樂化,並確保透明目的在於檢驗程序,而不是取代審判。柯文哲案突顯台灣社會對司法公正的重大疑慮,與川普案相同,呈現政治語言如何挑戰司法正當性;魯拉案提醒政治化審判的重大代價;薄熙來案則顯示直播既可增強透明,也可能成為政治宣傳。台灣邁向法庭直播新階段,關鍵挑戰就在於如何在透明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並將起訴後的羈押與交保裁定納入重大案件的直播範圍,才能真正回應社會期待,展現民主制度的自信與司法獨立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