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蕭錫惠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蕭錫惠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抽血事件不是孤例,是制度的血崩

    2025.07.20 | 20:45

    抽血事件不是孤例,是制度的血崩 文/蕭錫惠(自由評論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抽血換學分」醜聞震撼社會。起初只是學生在 Dcard 上的匿名抱怨,沒想到牽出一整套荒謬的真相:沒有醫師資格卻進行抽血、沒有受試同意書、應給學生的營養金不翼而飛,甚至以「不抽血就扣學分」相逼。 如今衛福部已證實違反《人體研究法》,教育部與國科會也表態要調查與追責。但更關鍵的是:這真的只是「個案」嗎?還是整個學術與運動制度早已在無聲中出血不止? 體制默許下的違法行為 這不只是教練個人濫權,而是一場制度性失能。根據公開資料,這項抽血研究早在 2021 年就獲得國科會補助,年度經費高達 900 萬元,名為「精準運科」,實則拿學生當免費血庫。原本應發給學生的受試補助費,竟被「回收」為球隊公積金,甚至連報帳時都用學生名義編列。 這種把人體研究當成「學生義務」、把補助經費當成「隊務資源」的做法,不只是違反研究倫理,更涉及多項法律責任。由無醫事資格人員抽血,已違反《醫師法》;未經 IRB 核准與受試者知情同意,已違反《人體研究法》;強迫學生配合,甚至構成《刑法》中的強制罪。 更荒謬的是,這一切都在「合規表面」下連續運作了多年。不只是教練,系主任、校級審查機制、校長室、國科會審查程序、教育部監督體系,全都默許甚至縱容。這不是意外,是集體失職。 國科會與師大高層不能只是「表達遺憾」 作為台灣最高研究資源的分配機構,國科會每年補助數萬筆計畫,其中不乏涉及人體實驗與運動科學研究。依法,只要涉及侵入性行為(如抽血),都應事前通過人體研究倫理審查(IRB),確保有醫療專業資源、受試者知情同意與合理補償。 但這起事件揭露的,是一連串「假同意、真脅迫」的結構性濫權。研究者將學生變成資源庫,將經費挪用為球隊開支,整套審查系統竟從未追問「是誰抽的血」「學生是否同意」「錢花到哪裡去」。 這不是失誤,而是行政與學術制度的放任。如果師大校長仍以「教練自行處理」卸責,那不只是推諉,更是在複製制度性冷漠。 體育菁英,還是研究材料? 最諷刺的是:這些被抽血的學生,其實是代表台灣出戰國際的女子足球菁英。他們不是志願受試者,而是「無選擇權」的「制度素材」。他們所接受的,不是訓練與科學協助,而是一場披著學術外衣的資源回收。 所謂「精準運科」,究竟精準在哪裡?精準在統計報告,還是精準剝奪學生身體自主權?我們訓練一群最優秀的年輕運動員,卻讓他們在「服從」與「愛國」的名義下,失去對自己身體的主控權。這不是科學進步,而是新型的學術剝削。 我們要的不是道歉,是改革 台灣社會對「學術倫理」長期停留在表面文章,對「教練文化」更是習以為常。清大教練為訓練導致學生骨折、北體的體罰風波,屢見不鮮,但總在輿論熱潮過後悄然歸零。 台師大的抽血案,是一場不能再被淡化的分水嶺。我們應該問: 為何一筆人體研究計畫能連續三年未被揭露?為何師大無法保障受試學生的基本人權與選擇權?為何教練可以私自挪用研究經費,卻無需公開報告?這不只是幾位教練的錯,而是從國科會、教育部到校方全體制的失靈。我們需要全面檢討審查機制、資金流向監督、受試者保障與校園權力關係。 血,是無聲的控訴 被抽走的,不只是血液,更是對教育與研究制度的信任。學生默默配合,換來的是冷漠、卸責與噤聲;社會的震驚,應該化為對制度改革的催促。 學術自由,不是違法的庇護所;科研經費,不是特定群體的私房金庫;體育與科學的結合,應該建立在尊重、保障與誠信之上,而非在血與沉默中築起權力的堡壘。 當制度的出血早已滲透到每個層面,唯有公民社會的追問、媒體的監督與制度的更新,才能真正止血。 否則,下一滴血會在哪個學校、哪個實驗室、哪個毫無選擇權的學生身上,再次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