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抽血事件不是孤例,是制度的血崩
2025.07.20 | 20:45
抽血事件不是孤例,是制度的血崩 文/蕭錫惠(自由評論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抽血換學分」醜聞震撼社會。起初只是學生在 Dcard 上的匿名抱怨,沒想到牽出一整套荒謬的真相:沒有醫師資格卻進行抽血、沒有受試同意書、應給學生的營養金不翼而飛,甚至以「不抽血就扣學分」相逼。 如今衛福部已證實違反《人體研究法》,教育部與國科會也表態要調查與追責。但更關鍵的是:這真的只是「個案」嗎?還是整個學術與運動制度早已在無聲中出血不止? 體制默許下的違法行為 這不只是教練個人濫權,而是一場制度性失能。根據公開資料,這項抽血研究早在 2021 年就獲得國科會補助,年度經費高達 900 萬元,名為「精準運科」,實則拿學生當免費血庫。原本應發給學生的受試補助費,竟被「回收」為球隊公積金,甚至連報帳時都用學生名義編列。 這種把人體研究當成「學生義務」、把補助經費當成「隊務資源」的做法,不只是違反研究倫理,更涉及多項法律責任。由無醫事資格人員抽血,已違反《醫師法》;未經 IRB 核准與受試者知情同意,已違反《人體研究法》;強迫學生配合,甚至構成《刑法》中的強制罪。 更荒謬的是,這一切都在「合規表面」下連續運作了多年。不只是教練,系主任、校級審查機制、校長室、國科會審查程序、教育部監督體系,全都默許甚至縱容。這不是意外,是集體失職。 國科會與師大高層不能只是「表達遺憾」 作為台灣最高研究資源的分配機構,國科會每年補助數萬筆計畫,其中不乏涉及人體實驗與運動科學研究。依法,只要涉及侵入性行為(如抽血),都應事前通過人體研究倫理審查(IRB),確保有醫療專業資源、受試者知情同意與合理補償。 但這起事件揭露的,是一連串「假同意、真脅迫」的結構性濫權。研究者將學生變成資源庫,將經費挪用為球隊開支,整套審查系統竟從未追問「是誰抽的血」「學生是否同意」「錢花到哪裡去」。 這不是失誤,而是行政與學術制度的放任。如果師大校長仍以「教練自行處理」卸責,那不只是推諉,更是在複製制度性冷漠。 體育菁英,還是研究材料? 最諷刺的是:這些被抽血的學生,其實是代表台灣出戰國際的女子足球菁英。他們不是志願受試者,而是「無選擇權」的「制度素材」。他們所接受的,不是訓練與科學協助,而是一場披著學術外衣的資源回收。 所謂「精準運科」,究竟精準在哪裡?精準在統計報告,還是精準剝奪學生身體自主權?我們訓練一群最優秀的年輕運動員,卻讓他們在「服從」與「愛國」的名義下,失去對自己身體的主控權。這不是科學進步,而是新型的學術剝削。 我們要的不是道歉,是改革 台灣社會對「學術倫理」長期停留在表面文章,對「教練文化」更是習以為常。清大教練為訓練導致學生骨折、北體的體罰風波,屢見不鮮,但總在輿論熱潮過後悄然歸零。 台師大的抽血案,是一場不能再被淡化的分水嶺。我們應該問: 為何一筆人體研究計畫能連續三年未被揭露?為何師大無法保障受試學生的基本人權與選擇權?為何教練可以私自挪用研究經費,卻無需公開報告?這不只是幾位教練的錯,而是從國科會、教育部到校方全體制的失靈。我們需要全面檢討審查機制、資金流向監督、受試者保障與校園權力關係。 血,是無聲的控訴 被抽走的,不只是血液,更是對教育與研究制度的信任。學生默默配合,換來的是冷漠、卸責與噤聲;社會的震驚,應該化為對制度改革的催促。 學術自由,不是違法的庇護所;科研經費,不是特定群體的私房金庫;體育與科學的結合,應該建立在尊重、保障與誠信之上,而非在血與沉默中築起權力的堡壘。 當制度的出血早已滲透到每個層面,唯有公民社會的追問、媒體的監督與制度的更新,才能真正止血。 否則,下一滴血會在哪個學校、哪個實驗室、哪個毫無選擇權的學生身上,再次流出?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