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無忌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無忌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台師大女足事件是運動部長之爭的煙霧彈嗎?打臉用陰謀論洗風向的歪論

    2025.07.20 | 23:51

    日前運動視界刊載「運動部長之爭的煙霧彈?──師大女足抽血事件背後的政治陰謀疑雲」一文(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21061#),拜讀後真是令人火冒三丈、氣不打一處來。該文以陰謀論框架詮釋女足事件,偏離事實核心,試圖以揣測引導輿論,令人遺憾。以下針對該文論點提出批評,盼能釐清其洗風向套路,以正視聽。首先,文章質疑吹哨者自身缺席訓練的缺失,試圖將此行為瑕疪與被強制參與抽血相提並論,用「吹哨者也不是什麼善荏」的暗示來淡化其控訴正當性。然而,從研究倫理審核申請文件中隱匿的強制抽血,屬於「教練─隊員」變成「研究者─受試者」的權力壓迫,與個人選擇缺席的行為的缺失在道德與法律層面要被究責的程度截然不同。吹哨的簡同學可能不是那麼服從和配合教練,但當事的周教練可能觸犯的可是刑責和研究倫理與霸凌相關責任!文章未提供證據支持其質疑,卻轉而攻擊吹哨者個人,模糊事件焦點。這種轉移問題本質的手法無助於真相釐清。其次,文章指控媒體塑造吹哨者為「良知之聲」,稱其為「情緒勒索」,但自身卻以無證據的陰謀論推測吹哨者動機,試圖引發讀者懷疑。這種做法,與其批評的媒體單一敘事何異?若要追求真相,應專注證據,而非以揣測製造另一種情緒勒索。再者,文章暗示某立委介入事件與運動部長派系鬥爭有關。然而,女足事件去年底已浮上檯面,若當時妥善究責,何來今日的輿論風暴?弱勢學生在制度漏洞中尋求伸冤,難道要等到「完美時機」才能發聲?文章未提供任何證據支持其政治操作說,卻試圖將研究倫理的爭議政治化,將受害者聲音醜化為別有所圖。吹哨的簡同學如今已表達「既然教練周台英與校方已正式道歉,其訴求已獲回應」,自己將從被害者身份「上台、下台、一鞠躬」,恰好打臉該文作者的陰謀化論點。最後,文章提出設立獨立調查機制的建議,是該文中惟一說得像人話的論點。唯有以學界、醫界、法律界聯合查明真相,讓證據說話,才能還原事件全貌。然而,該建議在前文陰謀論的渲染下,顯得缺乏說服力。若作者真心盼望真相,應避免以揣測引導輿論,聚焦制度改革與受害者權益。此次台師大女足事件反映的重點不是派系鬥爭,而是體育訓練環境的潛在問題。懇請相關當局正視民意,盡速成立獨立調查機制,以證據為基礎,給社會一個可信服的交代。勿讓弱勢者的呼聲,淹沒在陰謀論的迷霧中。
  • 投書 運動科研不能踐踏倫理──「血汗實驗」背後的整合失靈與制度破口

    2025.07.18 | 01:57

    台師大女子國手「血汗實驗」事件延燒至今,餘波未息。針對違反研究倫理與受試者權益的部分,已有不少專業人士從人體試驗規範、知情同意程序等角度做出分析與批判。在此,我想從一位曾投件與審查過國科會大型研究計畫的學術研究者角度,談談社會大眾較少關注的「整合型計畫」制度面問題。所謂整合型計畫,是由多位研究者組成團隊,共同執行一項具政策意義與應用目標的研究方案。其設計原則之一,是各子計畫間應有互補性與協同效應,包含共通樣本、可交叉分析的基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達成「整合」目的,產出具體可行、對政策或實務有貢獻的研究成果。本案開始被炎上後,來自其他單位之子計畫主持人強調,他們的研究未涉及抽血或侵入式操作,並無強迫之實。然而,倘若這些研究對象正是那些先前已在「不明不白」情況下參與侵入性實驗的運動員,即便後續僅為問卷與儀器量測,是否還能視為「非強制」?一名運動員若在毫無選擇下配合抽血,隔天面對老師、教練或研究團隊的後續測量邀約,真的還有勇氣說「不」嗎?在校園與運動體系的權力結構裡,「自願」往往只是形式語言,與真實情境相去甚遠。「整合型計畫」理應建立在子計畫間的互補合作與資料整合上。若各子計畫獨立為政、樣本互不共享,將導致資料斷裂、無法交叉驗證,其「整合」何以為繼?研究成果又如何應用於訓練現場、支撐政策施行?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研究的實質效益,更直指公共資源配置的正當性。主管機關如國科會應公開說明此類整合計畫的審查機制與標準,以釋社會疑慮、重建公信。更應關注的是:當此整體計畫已有一子計畫因倫理違規遭中止,其他子計畫是否仍具繼續執行的正當性?此並非單一技術問題,而是攸關學術誠信與公共信任的試金石。整合型計畫一體多元,一環出錯,全局皆須自省、暫停與重審。急於切割自保、倉促歸位,只會讓學術體系看來更加冷漠而不負責。科研與運動實踐的結合,確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必要方向;提升女性運動參與也具高度公共價值。然而,這些目標的實現,絕不可建立在受試者權益遭犧牲的基礎上。筆者誠摯呼籲主管單位與各校研究團隊,正視此案所暴露的制度漏洞,從倫理審查、受試者保護到問責機制全面檢討,落實「受試者福祉優先於研究效益」的基本原則。唯有如此,科研方能成為實踐健康平權的助力,而非一場以「發展」之名的倫理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