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別讓「敬軍」淪為輿論戰的犧牲品
2025.07.06 | 16:29
政策初衷是敬軍,不應被扭曲為施捨總統賴清德在「團結國家十講」中提出軍人出國可優先登機、商務艙若有空位得以升等的政策構想,初衷是強化社會對國軍的支持與尊重。然而,部分言論卻將此正面訊息扭曲為「軍人像乞丐」或「政府勒索企業」,不僅違背政策設計原意,更可能激化社會對軍人待遇的誤解與敵意。事實上,「軍愛民、民敬軍」早已是全民共識,政府也非強制企業讓利,而是透過制度引導與社會共識,讓軍人受到合理尊重。若因此引發情緒性批判,最終只會讓對岸輿論見縫插針,破壞臺灣內部軍民互信。以下將從制度出發點、國際做法、產業角色、以及輿論風險四面向說明。 尊軍政策的本意:彰顯國軍貢獻,非剝奪企業利益總統提出「軍人優先登機與商務艙升等」政策,並非命令企業提供免費服務,而是建立一種鼓勵機制。其核心在於讓全民理解國軍長年為國家安全與國民福祉付出的貢獻,並透過日常生活中具體行動體現社會對軍人的敬意。該政策僅限於「商務艙空位」的條件下運作,並未侵犯商業利益,更不會影響正常售票邏輯。對比早年國軍常被視為「廉價人力」,這項政策反而是對過去長期低尊榮現象的一種制度性修正,應從正面解讀,而非情緒化批評。 美國作法可借鏡:敬軍是社會共識,不是施捨在美國,許多航空公司、企業、零售通路對現役軍人及退伍軍人提供多項禮遇,例如免費行李、機場禮遇、購物折扣等,皆源於社會整體對軍人服務的尊重與支持。這些行動從未被視為「施捨」,而是國家價值體系的一環。臺灣若能借鏡此模式,建立企業參與公共政策的「敬軍文化」,將有助於深化軍民連結,也讓國軍獲得社會真實回饋。反觀近日輿論將「搭商務艙」簡化為圖利軍人或拉高成本的片面指控,實則忽略了國際上對軍人尊榮待遇的普遍實踐。 產業參與不是勒索,而是社會責任延伸政府政策鼓勵民間參與軍人待遇提升措施,本質上屬於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而非單向的財政施壓。企業是否配合,應由其自行評估空位資源與品牌策略,如同許多企業對學生、弱勢族群或環保行動提供的回饋措施。若將政府倡議簡化為「干預市場」、「破壞機制」,不僅過度解讀,也會扼殺公私部門合作的良性互動空間。政府提供方向與引導,產業則可透過彈性參與共構公共利益,這樣的模式正是民主社會中「共享責任」的具體表現。 輿論分化的危險:避免被引導走向軍民對立將總統提出的敬軍政策操作為「軍人像乞丐」的話術,無異於將公共政策引向錯誤的輿論戰場。此類敘事邏輯不但矮化國軍形象,也容易激起一般民眾對「特權」的敏感與不滿,進而造成軍人被污名化的風險。對岸多年來即透過輿論戰與心理戰,試圖削弱我國軍人社會地位,若我方因一項善意政策而讓內部出現裂痕,恰為對手所樂見。因此,媒體、評論者與民眾在面對國防政策時,更應理性對話、理解政策脈絡,攜手鞏固全民國防的社會基礎,避免軍民情感被操弄分化。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