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演算法正在吞噬我們的公共理性
2025.04.17 | 14:02
近年來,社群媒體已成為多數人獲取資訊與參與公共討論的主要場域。然而,我們越來越發現,在這些看似民主開放的平台中,真正發揮主導權的,並不是使用者,而是一套無形卻強大的演算法機制。這些演算法以「參與度」為王,計算哪些內容能帶來更多點擊、留言與轉發,並據此決定什麼訊息能被看見、什麼聲音會被放大。問題是,最能激起參與的,往往不是理性辯論或實證分析,而是情緒化、極端化甚至誤導性的言論。結果是,一個本應促進公共討論的平台,逐漸變成了情緒對撞的競技場。以台灣為例,「1450」一詞原本來自於政府發包的網路社群操作案,原意早已模糊,卻在社群平台上被放大為一種對立標籤。任何與執政方立場相符的言論,都可能被污名化為「1450發文」、不值信任。這種高度簡化的標籤語言,並非源自深思熟慮的政治立場,而是演算法所獎勵的、能快速引起共鳴與仇恨的內容。2024年總統大選期間,臉書與LINE等平台上更充斥著假訊息與誤導性影片,從「某候選人被外國勢力操控」、到「投票後指甲油會被偷換」等荒謬謠言,都曾在幾小時內迅速擴散。即使事後被澄清,原本的誤導早已種下懷疑與對立的種子。而這些現象背後,無不與平台演算法對「觸及率」與「情緒反應」的偏好密切相關。演算法所塑造的資訊泡泡,使人們沉浸在與自身立場一致的觀點中,反覆接收同質訊息,進而加深偏見與對立。更嚴重的是,這樣的設計並非意外,而是資本邏輯下的產物。平台依賴廣告收入,廣告依賴觀看時間,而觀看時間則依賴「吸睛」的內容。在這場注意力經濟的競賽中,公共理性自然首當其衝地被犧牲。我們在網路上看似「自由地發聲」,其實只是落入一場精密計算的陷阱。你所看到的內容,是系統認為「你會上鉤」的結果。當極端標題、陰謀論與仇恨言論被頻繁推播,是否還能說這是「多元言論的展現」?還是,我們正在見證民主討論空間被平台設計系統性破壞的過程?解方沒有萬靈丹。平台自律不足,政府介入又可能侵犯言論自由,媒體素養教育則是長期抗戰。但我們至少要正視問題,而非繼續把社群平台浪漫化為「人人皆可發聲」的天堂。當言論市場被演算法操控,發聲的權利並不等於發聲的平等。我們不是要否定演算法的存在,而是要提出質疑:一個以營利為核心設計的系統,是否適合作為我們集體認識世界、討論未來的公共場域?當公共理性與商業利益發生衝突,我們準備好選邊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