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新春談話藏玄機:劉揚偉三大策略思維,如何創造台美日供應鏈的多贏新局?

    2025.03.02 | 19:19

    蘋果公司在2月底宣布一系列擴大投資美國的計畫,其中一項,是與鴻海合作打造一座占地 25 萬平方英尺的 AI 伺服器組裝廠。太平洋的另一邊,日產、本田乃至全日本經濟界人士,也都在討論鴻海未來可能與日本車廠「合作」的可能性。無論是蘋果的計畫,或是日本車廠的探索,都凸顯鴻海正在全球經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電子組裝代工業曾經是低技術、高勞力密集的產業,有什麼理由讓美日大企業積極爭取台商?又為什麼是鴻海呢?答案,其實就藏在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的新春談話之中。 「營收超過7兆」不是信心喊話,而是計畫預告在鴻海土城總部的新春團拜上,劉揚偉以一貫斯文語氣說明對今年景氣的看法。劉揚偉的言語層次井然,先是信心滿滿表示,今年集團第二隻腳(AI伺服器)長得非常壯大,因此營收一定會超過7兆元。再來回答集團第二隻腳、第三隻腳(電動車)的市場環境與見解。對於美國的變化,他輕鬆寫意地說:「川普就希望要在美國製造,對(鴻海)集團來講,不是在這裡製造,就是在那裡製造,所以整個影響應該不會太大。」談到日本車廠,尤其日產問題,劉揚偉強調:「從鴻海來講不是併購案,而是合作案。」而且「我們不會進入品牌。」對於未來,劉揚偉樂觀看待 DeepSeek 將帶動邊緣 AI 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他提到隨著北美與日本市場的經營需要,鴻海資本資出也會增加。一向嚴謹的劉揚偉侃侃而談,意味著「鴻海已經準備好應對方案」。新春談話的玄機,在半個月內就先應驗一條:庫克宣布要在德州休士頓建立的 AI 伺服器工廠,證明劉揚偉對於「美國製造」的判斷準確無誤。回頭看鴻海的操作軌跡,不難發現鴻海在 2024 年 11 月 26 日已公告投資約 3,000 萬美元,取得美國德州哈立斯郡(Harris County)土地及廠房,等於是在川普宣布當選的三週內就完成佈局。劉揚偉的經營能力不只體現在地緣政治的先見之明,還有兵貴神速的應變能力。 劉揚偉三大策略思維,推動轉型升級在新春講話中,劉揚偉其實對資本支出還有進一步的說明:一方面是因應地緣政治影響,要進行擴廠等;另一方面則是新產業的投資,部分新產業經過近 3-4 年來的積累,也到了要擴大的狀態。當然,擁有充足人力與銀彈的企業,不見得總是能贏,劉揚偉也深諳此理。劉揚偉曾在去年〈鴻海的創新與轉型〉專題演講中,闡明鴻海以勞力密集起家,也一度靠著資本密集的方式擴大版圖,然而卻缺乏技術密集來支撐資本密集。這一番言論,被媒體解讀為警惕立訊、聞泰等中國對手的崛起。筆者認為,這也可能是對過去十年集團海外投資表現的反省。如今鴻海有底氣做出正確的大規模資本支出,可以歸功於劉揚偉上任後推動的三大策略思維:一、腦力密集轉型提升技術含金量,包含前瞻技術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兩大關鍵主軸即是「3+3轉型升級」與「成立鴻海研究院」。劉揚偉認為,研發應該當成投資,而不是費用。過去許多公司都是做產品研發,而不是技術研發,他上任後改成事業群負責 2-3 年的業務發展,研究院負責 5-7 年中長期的前瞻技術投入,由此實現深度的專業分工。二、決策模式轉型劉揚偉領導的決策流程,可以分成三件事:蒐集資料、善用眾人智慧,以及PDCA(計劃、實踐、行動、檢查)。與郭台銘時代「打天下」的狼性管理風格很不同,劉揚偉更有「治天下」的一套方法論。他也曾坦言,過去一家公司只要一位很英明的董事長或者很英明的總經理,可是現在不再是一個人的決策能夠致勝並脫穎而出。無論是事業群的調度,或是輪值 CEO 新制,都體現他要改變集團決策模式的決心。三、審慎的地緣政治研究與在地化分析長期關注鴻海的人應該早已聽聞前兩項策略思維,第三項策略思維,卻是隱藏在鴻海種種重大投資佈局之中。例如為了服務輝達、蘋果這些「第二隻腳」的大客戶,鴻海持續在北美增加人員、調查適合的建廠地點。對於中國、印度的政治要求,也慎重推動多方佈局。鴻海曾經深度依賴中國生產基地,但是在前進印度製造過程中,鴻海卻是全球最積極的企業集團,不只持續擴大印度 iPhone 組裝產線,還早早安排半導體、電動車相關建廠或合作計畫。例如鴻海與法國大車廠 Stellantis 在荷蘭合資成立的車用晶片設計公司鴻軒科技,就負責研發車用晶片,近期在印度班加羅爾開幕第二座研發中心。車用電子必不可少的面板,也透過子公司群創光電,與印度礦業集團 Vedanta 合作建立 TFT-LCD 前後段生產據點。鴻海集團對日本更是未雨綢繆。群創已經跟日本顯示器公司(JDI)成立 eLEAP 策略聯盟,早早佈局次世代 OLED 車用顯示市場。群創董事長洪進揚上任後推動的資產瘦身、整併業務單位等工作,讓群創更能聚焦在車用的成長。當鴻海終於等到機會,能夠藉由日產僵局取得品牌出海口,反而一改收購夏普時的強勢,擺出高度尊重日方意願的態度,在檯面下默默佈局。 日產僵局未解,日方對鴻海期望增加乍看之下,日產不希望讓鴻海收購,是日產公司本身與日本社會的排外心態所致。然而日本對外資審查雖嚴,卻不是單純排斥外人,而是出於對經濟安全秉持極度慎重的態度。解決日產問題的合作對象,首選當然是日本本土企業,因此日產與本田的統合協商一度是舉國注目焦點。即使談派破裂,雙方也保留繼續合作的空間,但是與「台灣」或「美國」合作的聲音開始增加。台灣選項是鴻海合作案,美國選項則是前特斯拉董事水野弘道主導,並獲得前首相菅義偉等政治家支持的特斯拉合作案。日本交通運輸專業媒體《Merkmal》評論,在「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浪潮下,日產有三條路可以選擇,一是與鴻海合作,二是與本田重啟談判,三是與美國科技公司合作。該報導就明確指出,與鴻海的合作是最為現實的選項。儘管日產和鴻海合作最為現實,鴻海亦暗示正與雷諾探討可行方案,但《東洋經濟》日前也刊出對鴻海的分析專題,提及「郭台銘可能回鍋鴻海」的台灣商界傳聞。延伸閱讀:〈川普新美國、鴻海新佈局:劉揚偉的集團轉型大計,關鍵在改革內部人事佈局?〉《東洋經濟》說出日本經濟界看待外資真正的擔憂是「經濟安全」。該文指出,日本經濟產業省一些高層官員以經濟安全顧慮反對鴻海與日產拉近關係,而郭台銘在總統大選曾試圖展現自己與中國的親密關係,更凸顯日方的顧慮有其道理。政府官員的意見代表鴻海出局了嗎?當然不是。日本的討論脈絡,是以郭台銘是否復出為分歧點,而且鴻海集團現在也有成功克服日本經濟安全顧慮的案例。這個案例,就是前面提過的群創與 JDI 策略聯盟。日刊工業新聞報導,JDI 與中國蕪湖技術開發區簽署 MOU,目標在當地量產 eLEAP,然而川普政府就職逼近,讓 JDI 以「地緣政治風險」為由取消了中國量產計畫,轉而展開和群創的製造合作。群創的合作,是台日為了克服中國對面板的補貼競爭而攜手合作,如今面對中國電動車強勢叩關,群創的日本合作模式大有可能取代夏普模式,打開鴻海與日產、本田、三菱等日系車廠的合作新局。屆時鴻海在半導體、邊緣運算與次世代車用面板的投資,就會是日系車廠產品升級的一大利器。 地緣政治動盪,美日品牌更需要鴻海互補雖然日本方面仍相當顧慮鴻海不會滿足於「合作」,有朝一日還是會入主日產,重演夏普百年品牌被外國人入主的情況,但鴻海對夏普的整頓成績與近期的轉型工作、群創與 JDI 的策略聯盟模式,都讓日本經濟界意識到鴻海本身的轉型,因而對鴻海有不同的期待聲音。正因為有「腦力密集」的長期技術投資在前,還有重視事前調研、集思廣益的決策模式轉變,鴻海才能改變過去被動接受客戶委託生產的角色,成為地緣政治賽局中的一級玩家。用技術密集來支撐資本密集,也才能蓋出更深遠的護城河但大企業經營是百年事業,劉揚偉與鴻海團隊並不以此自滿。為了在 AI、電動車高速發展的時代,讓鴻海搭上這班成長列車,劉揚偉已經拋出「重視軟體」的新策略。劉揚偉並不是突發奇想,早在 2023 年第四季法說會上,劉揚偉已經預測到 2025 年,AI ASIC 發展才會較明朗,DeepSeek 的出現證明這一預測即將成真。另外,攤開日本所有電動車相關的財經報導,無一不談「軟體定義汽車」的重要性,如果鴻海要發展其心心念念的「第三隻腳」,投資軟體勢在必行。鴻海的轉型升級仍在繼續進行,但劉揚偉已經證明鴻海的新路線不但可行,而且有強大的競爭力。雖然未來充滿風險,但鴻海的策略,將會創造台美日供應鏈的多贏新局。
  • 投書 川普新美國、鴻海新佈局:劉揚偉的集團轉型大計,關鍵在改革內部人事佈局?

    2025.01.04 | 15:46

    川普新美國、鴻海新佈局:劉揚偉的集團轉型大計,關鍵在改革內部人事佈局?第 60 屆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將在 1 月 20 日舉行,全世界都關注「川普 2.0」的美國會如何重塑全球市場。有川普第一任期美中貿易戰的經驗,台商早已從「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模式大幅改變,就連電子代工業最具代表性的鴻海,也積極轉型佈局中國以外的新生產基地。然而,面臨美中對峙的 G2 格局,鴻海在中國有比亞迪、立訊等紅色供應鏈的夾擊,在美國又有威斯康辛面板廠投資失利的陰影。尤其創辦人郭台銘承諾的威斯康辛面板廠不只是單純的投資,在美國總統大選白熱化過程中,還成為拜登抨擊川普的素材。如今川普重新上台,揚言要報復許多政敵,鴻海會不會因此受到牽連?國際變化與人事牽連,都讓劉揚偉時代的鴻海轉型大計增添風險與隱憂。 鴻海策略轉型 大戰艦更須小心行駛2024 一整年,鴻海都身處科技業話題的核心,集團旗下工業富聯(FII)不僅獨家供貨輝達 A100、H100 板卡,也是輝達最新 GPU HPC 平台獨家設計生產交付供應商。第三季累計營收達 4.7 兆元,法人機構更預估全年 EPS 在 11.4-11.8 元,表現極為亮眼,股價也強勁上漲突破 200 元。亮眼成績單背後是整個集團的苦心經營,董事長劉揚偉提出「3+3」策略以來,鴻海不只維持龐大的代工帝國,更在多個先進技術領域做出突破,逐步擺脫以前依賴中國、重注面板卻慘賠的窘境。但轉型必然有其代價,鴻海內部也有許多不和諧的聲音。2024 年初,多家財經媒體報導,鴻海實施輪值 CEO 等公司治理升級新措施,讓許多「老臣」感到不開心。媒體雖未明言,但自從郭台銘放棄競選總統以後,處處有「郭台銘回鍋鴻海」的風聲傳出。這一類風聲被認為是在挑戰劉揚偉的領導威信,令市場擔憂鴻海這艘戰艦能否平穩穿過浪濤洶湧的改革航線。 公司治理變革 老臣反彈聲浪大鴻海集團量體龐大,雖然在創業早期,郭台銘能夠事事衝第一線,但隨著集團成長,早已交由多名總經理打理不同事業群。即使有郭台銘本人的威信,管理起來也不可能如臂使指,因此每一個事業群權限很大,形同一個個山頭。眾多山頭雖然能服郭台銘,但不見得都服劉揚偉。為此,郭台銘在 2019 年啟動交棒之際,就說出:「我100%不會當鴻海董事長,我也不會回去!」隨後劉揚偉與鴻騰精密董事長盧松青、鴻海副總裁兼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工業富聯副董事長李傑被選為新任一般董事候選人,劉揚偉旋即宣布在董事會下設經營委員會 9 人小組,以穩定交接階段的集團決策機制。為了避免內亂,與劉揚偉角逐董座大位的盧松青以及夏普社長戴正吳當時一同納入 9 人小組,此外還有呂芳銘、夏普董事候選人林忠正、鴻海B次集團負責人姜志雄、富士康執行總經理林政輝、鴻海財務長黃德才、鴻海集團副總裁暨集團總財務長黃秋蓮等等。委員會領導只是第一步,劉揚偉後續啟動一系列人事新陳代謝,2024 年推出「輪值CEO」制度,等於強迫總經理們不能各掃門前雪,甚至必須接受同僚的檢視。因為數年內公司治理模式大大變化,有許多老臣希望拱郭台銘坐上轎子,好借勢恢復從前習慣的環境。只是老臣想煽動舊主班師回朝的心思,與剛受到大選挫敗的郭台銘並不契合。先是 2024 年 3 月鴻海「錢媽媽」黃秋蓮完成退休手續,仍以顧問身份每天為董事長劉揚偉提出建言,這一舉動被公認是力挺劉揚偉改革。同一時期,郭台銘也對媒體表示:「我現在已經退休不管這個事情了,都是我們現在董事長劉揚偉在決策,他領導得很好。」創辦人與大掌櫃表態,加上鴻海股價大漲,足夠讓劉揚偉暫時說服內部領導階層。然而在川普當選之後,郭台銘先傳出一桿進洞給桿弟 50 萬元、出席台大癌醫 6 周年慶公開活動等等新聞,在 11 月 9 日永齡基金會銘馨盃舞蹈大賽上,面對記者提問會否再度參選總統,郭台銘選擇笑而不答。 傳聞郭董復出 諂媚者絡繹不絕郭台銘何以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在這半年光陰中,郭台銘將復出第一線的市場風聲從未斷絕,顯然有許多人從中慫恿郭台銘復出。最強烈的訊號在 12 月出現,4 日郭台銘與曾參選國民黨主席的好友、國光生計董事長詹啟賢立法院旁的北平上元樓餐敘,讓郭董重返政商兩界一事更添想像空間。16 日,郭台銘擺上宴席,邀集卸下職務的呂芳銘、李傑,以及精密模具事業群前總經理徐牧基等人。現場高高掛起對聯:「老郭的心語、沒有各位就不會有今日的鴻海;媽媽的叮嚀、人要精明但首先要不失厚道。」,橫批「兄弟情深似海。」一眾重量級親信現身,自然引起媒體、政商界,以及鴻海集團內部關注。不只想從中獲益的諂媚者絡繹於途,多家公司被點名為郭台銘回鍋商界的落腳處,包含郭台銘心心念念的醫療事業,鴻海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近來逐步轉型的鴻準,還有號稱郭台銘一生投入最多心力的面板廠群創等等。 集團正戮力改革 老臣卻只渴望高層關愛經過貿易戰、疫情之後,全球供應鏈更加變幻莫測。新的集團策略與人事佈局,往往鼓勵替換新血,並不利於老臣們。不戀棧權位的老臣,或許如前財務長黃秋蓮一般卸下職權,用顧問身份為公司貢獻智慧;有些人眼見新世代崛起,選擇卸任離去,另尋一片天。也有些人希望借郭台銘之勢讓自己獲益。例如前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前副執行長蔡沁瑜,當年被政治圈認為是郭辦內部的宮鬥女主,如今雖然已轉戰醫美領域,仍會運用自己曾為郭台銘親信的身分來博取媒體版面。但更多人希望能直接靠近權力核心,在郭台銘可能復出的流言中,當初與劉揚偉爭董座的盧松青、戴正吳,經常被視為爭取大老闆支持的管道。不喜劉揚偉的勢力之間,更有挺盧、戴才是挺郭董的陰謀論蔓延。若是身處受冷落的事業體,更會渴求郭董的關愛。例如面板過去稱得上鴻海集團內部獲得最多財務、技術、媒體公關支援的事業群,由於劉揚偉時代集團事業重心不在面板,像群創總經理楊柱祥、董事丁景隆等服務數十年的老臣認定,唯有郭台銘復出,面板事業群才有機會重回集團核心。因此這類人對於郭台銘復出一事顯得特別熱切。楊柱祥希望能獲得大老闆青睞成為董事長,而丁景隆則期待自己再度躍居集團重大決策核心。當年積極遊說郭台銘投資美國威斯康辛面板廠的人便是丁景隆,隨著郭台銘離開商界再次參選總統,丁景隆也如同失去商界的靠山失勢老臣爭取郭台銘關愛的嘗試只是冰山一角,智慧醫療、電動車、通訊產品等山頭,都有人在謀算如何借郭董這陣風。然而,就像威斯康辛廠投資失敗,對鴻海集團在美國的經營是一大打擊,若是人人向郭台銘借勢,在集團決策插上一腳,鴻海的轉型之路將籠罩烏雲。 鴻海新佈局 要穩不能翻船年營收超過 6 兆元的鴻海企業帝國,以前是靠著創辦人郭台銘一人狼性強勢管理打下江山,這種強人領導在過去很有效,只是如今經營環境日益複雜,企業越來越經受不起錯誤決策。過去許多決策都是倚賴私人關係鈕帶,但鴻海這艘精密龐大的戰艦,現在需要的是前瞻性的管理思維,不容舊時代舊思維的人打亂佈局,否則將牽動集團的生死存亡。雖然鴻海實現 200 元的夙願,讓許多投資人眉開眼笑,但是全新挑戰正要開始。面臨新舊交替的鴻海正處在關鍵時刻,劉揚偉期許鴻海更加制度化,要邁向國際化一流公司,這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自我標榜,也是台灣產業界與所有投資者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