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無暱稱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談《天才為何成群地來》──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

    2021.08.07 | 20:59

    現今談論「知識創造」多從科學新知入手,透過實驗研發、發現歸納的種種知識架構,增進對於該領域內容之理解。但是,「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卻往往容易受到質疑,常見原因有:模糊曖昧、知識過時、帶有主觀,以及科學至上的心態,影響最是深遠。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分屬不同類別,不能以單一標準加以衡量,其實本是明顯道理;然而,此種觀念日積月累,竟也成為「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的一道門牆,將許多可能價值排除在外,這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情。我們不樂意見此發展。   王汎森先生《天才為何成群地來》在某種程度上,乃是針對此種現象而發。王先生在本書副標題指出:「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我認為此種論述別具意義。人文向度有其特殊意涵,因時代發展而有不同知識面貌,而且隨著眾人討論,也未嘗不能達到「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相契趣味。   人文知識有用與無用的思量,精神價值的建立刻不容緩 思量人文知識多受批評的原因,其中限於「有用無用」之爭,以現實利益加以衡量,也在本書討論上進行某種程度的省思──書中指出「歷史上許多『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發明(如X光),也不一定是從縱向的、線性的推衍所產生的結果,往往是縱、橫交叉,與自己原先的構思方案不經意碰撞、引會的產物」。雖然是以自然學科立場出發,但對人文學科的處境,也能提供一種同情的理解。   「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方面列舉很多,以歷史而言,強調時間流程,以及人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意義,在書中觀點俯拾即是。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體會人文知識的價值,那麼所謂公共領域所強調的「合理的現代社會」,將會隱沒在科技發展的五里霧之中,缺乏沉澱、批判與意義的追求。如同作者所說:「工具理性當道,價值理性、人文精神卻沒有相對的資源」。多元社會人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是不能流於相對而無所依歸,我們需要有更多值得檢驗的價值做為現代公民的參考。加拿大哲學家查爾斯.泰勒指出:「自由不僅僅是選擇對象多寡,而且在價值層次應該去選擇和良善生活相關的選項」。如此看來,意識到人文價值的重要,刻不容緩,終將決定現代社會的合理性與完整性如何建立起來。   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要在客觀原則上前進,也要有主體性 學者是知識創造的主要來源,人文學者對於「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的看法也有種種差異;大抵來說,無論任何知識創造,只要是造成日後人類的影響,往往都需要漫長時間醞釀而成。對於既有知識的消化、討論,進而在「近代中國人文及社會科學必須逐步建立自己的學術主體性」。由此可以明白:自然科學與人文知識的差異──前者強調普遍、後者側重主體而帶有某種程度的詮釋效力,進而能與其他主體對話,共同尋求人類生活的價值意義。   然而,我們也應當留意:知識創造的原則,自然與人文的追求都是有跡可尋,並不互相牴觸。王汎森認為:「物質條件與心理質素的強大支持、『群聚效應』、『帶跑者』所發揮的效應,還有同儕之間健康的『競爭』兼『合作』關係的激發」。客觀條件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將影響知識創造的種種型態,以及希望發展的具體面貌,都將受到影響;同時,知識創造的人文學者又當積極努力,意識此種向度開拓之必要,理當常常思索一項議題:為何現今很難有「天才為何成群地來」(Alfred L. Kroeber)之語,並視「為何」乃是核心的思考要點。   最不會感到孤獨,最能積極深入,才能產生最豐富思想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曾在〈真正的哈佛〉提及:「孤獨的思想者,最不會感到孤獨,最能積極深入,和能產生最豐富思想的大學」。又說:「真正的教會永遠是看不見的教會」。王汎森擴大威廉.詹姆斯的這句話:「真正的哈佛永遠是看不見的哈佛」。這樣的想法都可以反映在目前所謂趨向立即可見的實用效率,而缺乏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一旦我們放棄對於人文價值的堅持與努力,就很容易淪為「看見不是所以然的看見」的困境,變得思想無所依歸而顯得飄移不定,看似多元發展,其實則是走向王汎森在其《執拗的低音》中所說的「消耗性的轉換」。   人文優先的提倡在現今看來仍是十分重要,也很需要一段奮起直追的過程;我們期待「天才能夠成群地來」,而這必須奠基於文化背景與社會氛圍。給予人文學者「時間」與「自由」,而不是埋沒於一波又一波的「競賽」,或是科技當道的思維語境。如何達成「知識創造的人文向度」?「真正有價值的學問是沒有地圖的旅程」,值得吾人再三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