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單柏涵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單柏涵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台灣教會學校究竟會拉近人與信仰的距離 或是使人更抗拒?

    2021.05.25 | 16:52

    我國高中時期讀了六年的私立教會學校,許多教義及信仰道理都偷偷地藏在每一天的生活之中。六年下來,不論正面或負面,或多或少都會被影響,甚至塑造對此種宗教特定的價值觀。   本文將會著重在我較熟悉,且教義重視一神信仰的基督及天主教作探討,也僅討論宗教因素對學生的影響。     從教育部網站統計,全台灣共有40餘間高中職是教會學校,每年畢業於這些學校的學生不計少數,影響力驚人。若教會學校能夠拉近人與信仰的距離,進而使學生成為信徒,那數量相當可觀。反之,若教會學校反而使學生對宗教更加排斥,那麼未來肯定會衝突不斷。     負面宣傳方法使人對宗教更敬而遠之 案例一 這是我國中時發生的故事。那時正值情竇初開的年紀,班上出現了情侶,班導發現後在某個早自修發下一人一份資料,上面是詩歌《愛的真諦》歌詞。   歌詞如下: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凡事忍耐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班導同時不斷向班上強調真正愛為何,年紀還輕的學生本分又是什麼。那時的我雖然不是當事人,卻覺得相當不舒適。雖然老師的立意良善,可能是提醒年輕的學生在愛的當下要謹慎,但當下只覺得若是當事人,肯定會有種被公開羞辱的尷尬感,也會有被否定的錯覺。   案例二 最令我無解,認為宗教過度拉扯教育的經驗,是在高三某次的升學講座。那時接近學測,所有考生都焦頭爛額壓力大的不行。學校當時提供升學講座給全高三學生,目的在於幫助學生了解在面對升學困境時該如何面對,心態如何調適。然而,當次講座卻充滿了「宣教」意圖。演講者並沒有針對「升學」提供學生建議與幫助,而是舉了美國運動員的信仰故事為例來闡述宗教的重要與力量。儘管平時許多演講與分享也多會藉案例和故事來宣揚教義,但當時許多學生皆認為校方不該在時近大考前,安排對多數人較無實際幫助的講座。   案例三 此外,除了自身經驗,因為宗教問題上版面的新聞也不勝多數。曾經鬧上新聞的長榮中學校方禁止學生參與同志遊行事件(https://www.storm.mg/article/1171413)更是激起學生、家長及網友的熱烈討論。就學生立場而言,當然難以接受校方因宗教立場打壓學生參與活動的權利,甚至以此來懲處學生。這個事件更加深了學生與宗教的對立,讓人一提到宗教便連結到這起不好的回憶。     宗教在教育中的正向功能 當然,教會學校許多活動的出發點都十分鼓舞人。身旁也有人因著學校的影響而受洗,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許多教會學校在聖誕節前後皆有活動,不管是放假、傳福音或是大型競賽,其實讓許多學生在畢業後仍會回味不捨。我的母校舉辦聖誕節活動已行之有年,也越來越盛大;同時也有許多高中職的活動因為特殊性而上新聞(https://reurl.cc/Q7gOr0)。這些類似運動會的競賽也在無形中形成一種向心力,凝聚了班級成員之間的感情;卻又不像單純運動會般,僅是熱血的競賽。這種透過活動的方式傳遞宗教內涵的方式,往往最能讓人信服,進而受洗成為信徒。   而畢業於教會學校的學生,即使互不相識,也常因這些經驗而找到共通點。曾經有次我的大學室友在哼歌,仔細一聽是熟悉的詩歌。向室友詢問後才發現對方也畢業於教會學校。這便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共同感。事後也發現儘管不是教徒,僅只會唱詩歌,卻也成為了教會學校畢業生的共同語言。或許對於那些擁有共同信仰的人,宗教的力量就在此—-儘管互不相識,因為信仰而產生連結。     是好是壞?學校究竟想形塑何種價值? 從前面例子可以看到,台灣教會學校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利弊皆是。但更多時候透過媒體了解到的,都是負面案例,而這些負面例子往往延燒得比良善的影響更劇烈。而外顯的對立與內在的改變及美德,相比之下更為辛辣、存留更久。   我認為,雖然是教會學校,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生的教育面。如果因為宗教而罔顧學生權益,那就顯得本末倒置。校方也應該去思考,如果目的是為了傳教,什麼樣的作法才不會過度偏激,不僅沒有達成最初的期望,更成為反面教材。   教育是根本,尤其是正值學習力旺盛,對外界敏感的國高中生而言,更是他們生命中影響力深遠的一環。教會學校到底會讓人更加信服,或者成為衝突的開端,就端看校方如何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