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黛安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黛安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認真你就輸了?好悲哀把網路當真? i世代如何看待網路霸凌

    2021.06.21 | 12:39

    公審、仇恨言論、網路霸凌充斥今天的社群媒體,從公眾人物到毫不起見的市井小民,下一秒都可能成為網路世界中「酸民」的標靶。   網路霸凌宛如猛烈的洪水:部分的確出自對被害者不滿的網友,但其中更多的是留言「卡」、「敲碗」、「求上車」等觀看暴力現場的吃瓜群眾,以及不分青紅皂白跟風謾罵的鄉民。當這些霸凌者面臨指責時,多半提出「認真你就輸了」、「好悲哀把網路當真」諷刺他人的說詞,作為不當言行脫罪的理由。網路世界是否不必當真?而這樣的思考脈絡又從何而來?   匿名機制的出現與危機 身為「i世代」(Information Generation)中段的一員,筆者幼年在初識網路(Internet)時,往往被師長、父母灌輸「網路世界危機四伏」等觀念,叮嚀我們不能在網上洩漏個人資料或真實身份。當時這樣的說詞深植人心,時日今日網路詐騙也依然猖獗:在未經查證的情況留下個資,的確存在人財兩失的風險。然而從中衍生、用於保護使用者安全「匿名機制」,卻漸漸偏離初衷,逐漸朝助長網路霸凌的方向前進—每個人都能成為「鍵盤手」,在不暴露身分的狀態下暢所欲言。因為匿名機制的保護,網路的任何一處都能成為霸凌現場,不僅僅造成個人心理層面的壓迫和傷害,更牽動所有社群使用者的情緒。   網路霸凌(cyberbullying)「是指任何由個人或團體藉由電子或數位媒體,有意圖且反覆對他人進行會造成傷害、不適,或充滿敵意與攻擊性的行為。」[1]而憑藉匿名制的特性,霸凌者得以在不面對被害當事人的情境之中,於任何時間、任何帳號名稱對目標進行攻擊。隔著螢幕傷害他人,使霸凌者對於受害者的反應、事件嚴重性的覺察力急遽下降;同時,匿名制也導致溝通情境的去個人化、去社會化,藉此強化了霸凌者的行為動機、加劇其合理化自身行為的效果。[2]在網路上,許多人將攻擊他人當作宣洩對生活不滿的途徑—透過劃清網路與真實世界的界線,網路霸凌者理直氣壯地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然而,這樣的界線論是否適用於此?筆者並不這麼認為。   網路世界無涉真實生活? 2015年發生於PTT八卦版的「母豬教」性別霸凌事件,在當時引發公眾高度的關注與討論。而面對反對聲浪的討伐,「母豬教『教徒』」多半透過「好悲哀把網路當真」這類說詞對受害者進行嘲諷。然而,所謂「虛擬無涉真實」的論點,無論在理論上或者「PTT母豬教事件」一事中,立足點都相當薄弱。[3]當「網路」涉入日常生活的溝通情境—即人們透過它對話、創造意義、表達想法時,「真實虛擬」此時便被建構,真實的情境與虛擬場域相互融合,使得兩者都成為溝通過程的經驗。[4]事發當時,充斥著無數攻擊性言論的女版(WomenTalk)為求自保申請隱藏看版,甚至有板友商議轉往PTT2成立新個版。由此可見,網路霸凌不會只停留在主事者口中的「虛擬世界」—它確實造成真實空間裡受害者心理的挫敗與實質傷害。   面對網路世界的態度 躲在匿名機制的背後,反串、帶風向過後始亂終棄的惡習層出不窮,雖然被害者能透過司法途徑對攻擊者進行一定的制裁,但筆者認為我國對於「網路公民權」的法律制定以及國民教育的規劃,尚有不少努力的空間。面對網路,人們不該假匿名之便肆無忌憚地攻擊,同時也不能抱著「認真你就輸了」這般輕浮的態度面對網路的一切。   儘管網路世界真假並存,我們仍然要認真看待「網路霸凌」。   [1] 張榮杰,〈你嘛幫幫忙-從道德疏離看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396期 (2018 / 12 / 05) , P15 - 18+25 [2] 李安軒,〈「網路霸凌」加害人霸凌行為的動機〉,334期 (2013 / 10 / 05) , P40 [3] 余貞誼,〈「我說妳是妳就是」:從 PPT「母豬教」的仇女行動談網路性霸凌的性別階層〉。《婦研縱橫》,2016,105 22-29。 [4] Castells, M. (1996).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