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戲劇?真實?傳播學院的學生是如何看待假新聞
2019.06.23 | 16:54
戲劇?真實?傳播學院的學生是如何看待假新聞
張芳庭(政大傳播學院學生)
日前,在亞洲享有極高討論聲量的冬季日劇〈三年A班-從此刻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質〉,以突破本身收視率紀錄的15.4%為整部劇完美收尾。劇情本身探討網路霸凌與謠言散佈對高中生的影響,主角景山澪奈就是因為遭人構陷,被拍攝了服用禁藥的假影片,進而被網民群起攻擊,甚至連班上同學都開始疏離、嘲笑她。身為運動員的她無法承受如此不實且惡毒的謠言,選擇以跳樓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人會因為假訊息而失去性命這件事,看來似乎有些戲劇性過度渲染的成分在。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現實生活中,難道就不會發生相同的事情嗎?去年九月,臺灣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的處長蘇啟誠,就有人認為是因為假消息的誤傳,而在網友群情激憤與媒體輿論的指控下同樣選擇輕生。事實上,假訊息與假新聞的影響層面,早就從個人擴散到社會,甚至是國安的程度了,特別是政治情況與社會氣氛都相對敏感的台灣。
假新聞的產製與傳播,是個人或是團體,藉由傳統媒體或是新興社群媒體等平台,對受眾進行不同程度之假資訊的捏造及傳遞。其目的可能是欲藉由影響輿論來製造特定人士的聲量或是達成政治性目的,也可能是單純想以聳動的標題搭配未經查證的資訊來吸引觀眾刺激點閱率,進而達成廣告收益等經濟上的好處。
作為一名傳播學院的學生,我深刻的了解到假新聞會對臺灣的民主帶來如何負面的影響。臺灣今年正值選舉年,民調、造勢、政見等大選相關新聞幾乎壟斷了新聞媒體的時長與版面,甚至成為了政治角力下的工具 民眾會透過觀看電視新聞的這個行為來影響他們實際的投票行為。因為電子媒介已經成為人們感官的延伸,我們在理解訊息時就已經受到了傳播方式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媒體業的使命就是要提供正確的資訊並監督政府,而這也是閱聽人所期待他們能做到的。但是當媒體所給予觀眾的內容是不實的、是刻意捏造的,那麼我們又能如何期待民主投票的結果是理性且符合真實民意的呢?
對於假新聞,我自己的態度是非常不恥且厭惡的。因為它不僅讓具有知識及媒體素養的閱聽人對於臺灣的新聞業感到失望,也讓整個媒體體制向下沉淪。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就是,當我們這一代要投身媒體產業時,赫然發現本來幻想中充滿激情與理想的行業陷入一片寒冬,這對於富有抱負的我們來說,會是多麼大的傷害與痛苦……。
只要世上還存在著政治、經濟與媒體,假新聞就不會有消失的一天。從媒體識讀及教育下手處理,的確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除此之外,台灣人也應該善用發表言論以及上街集會的自由,將個人的聲音擴大至群體,讓更多人能關注並警覺到假新聞的相關議題。如此才能堅守自由民主的價值,把錯誤的假訊息從社會上移除,讓人們透過公開且自由的發表言論,使得正確的資訊被傳播,才不負我們身為一位民主台灣人的使命。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