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電影《衝組》: 看見臺灣民主自由的血淚與價值

    2018.06.16 | 01:55

    2017年臺灣上映的國片《衝組》深刻的表現出了臺灣人民反對不公不義,不惜衝撞體制的社會視角,體現出了臺灣是個民主自由的國度,可以容納不同的聲音。然而,臺灣民主化的過程卻充滿著斑斑血跡,透過先人的努力才取得臺灣今日的民主成就。 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以本土意識與兩岸關係作為題材,並融入搖滾樂團的時代精神,充分的表現出臺灣當代的社會氛圍。電影中的主角阿德(蔡昌憲飾)自小住在臺南後壁土溝村生活,受到閃靈樂團當中的抗爭精神所鼓舞,因此和友人自組了土靈樂團,不斷練習當中的抗爭精神,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像閃靈樂團一樣對抗社會上的不公不義。之後,土溝村的村民代表以開發之名,未經居民同意,就將土溝村賣給了財團蓋中國城,引起相當大的民怨。阿德為了阻止憾事發生,為此支身前往臺北找尋閃靈樂團協助,希望讓臺灣更多的人民注意到土溝村的開發案。但是,找到閃靈樂團之後,阿德直來直往的個性深得閃靈樂團的喜愛,也因此得到了工作機會,不過是個司機。日後,閃靈樂團邀請了美國搖滾巨星Randy Blythe來臺合作,Randy來臺之前就耳聞臺灣的社會抗議事件,因此來臺之後不斷的向閃靈樂團的負責人打聽相關消息,但都以維護閃靈樂團得名聲與政治立場為由拒絕。只有阿德不惜一切帶Randy到抗議現場,親身參與臺灣的社會抗議事件,見證臺灣的民主自由,他們也因此成了好朋友,可惜不久後,Randy被遣返回國,阿德也被閃靈樂團負責人辭退。 這部電影體現了很多政治面與社會事件的真實面貌,透過搞笑又搖滾的方式來呈現給大眾看。但是,要能夠這麼肆無忌憚的批評政府,是用多少先人的血淚換來的。駱嘉惠於2012年完成的碩士論文《血祭民主路—林宅血案與鄭南榕自焚案合論》即深刻的描繪出臺灣民主化過程的悲傷與哀愁,這兩個事件對於臺灣民主化過程有著無法取代的貢獻,林義雄的「自由民主」與鄭南榕的「臺灣主體意識」都是當時候臺灣社會相當激進的言論,都是反對當時候國民黨政府的統治與權威,這樣的衝撞雖然犧牲了兩位英雄,但也喚醒了臺灣人的主體意識與思考民主自由的可能。現在回頭看看先人的腳步,再回來檢視臺灣目前的社會現狀,會發現臺灣開始倒退,不論是民主自由的倒退、新聞媒體的操弄或者是財團的興起,都不斷的再提醒我們要的是什麼樣的國家,是民主自由或者是威權統治。 臺灣的政治環境能從威權走向民主,是經過許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臺灣人民要好好珍惜這個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有了民主才能有憲法第十四條保障的:「人民集會及結社之自由」。不論是2013年服務貿易協定所爆發的太陽花學運事件、2015的反高中課綱微調事件或者是每年都會舉辦的臺灣同志遊行,都顯示出大大小小的陳情抗議是允許在臺灣社會上發生的。然而,官逼民反的戲碼經常上演,只要政府觸碰到人民的利益就會引來陳情抗議,這也是民主化之後的另一種《血祭民主路》,只要協商破裂,勢必會有一方受重傷,而政府通常都是強壓人民的一方,讓我們回頭想想大埔事件的血淚記錄,再來思考臺灣想追求什麼樣的民主價值。
  • 投書 學習「成長性思維」,達到成功人生

    2018.05.08 | 13:39

    臺灣過去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以「定型化思維」的方式來教育學生,乃至於我們容易在學業或者是未來生涯發展上遇到挫折與挑戰時自我設限,錯過與成功相遇的機會。「成長性思維」則是提倡人有無限可能,只要不畫地自限都有成功的會。以下就Hundley, H. and Brock, A.所提倡與駁斥的兩種思維做一簡單比較:   「定型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因此會避免挑戰與失敗。我相信在我們過去的生活經驗當中,經常會聽到同學或朋友說:「算了!學不會就換別的」。類似這樣的話,當聽久了或者是聽多了我們就會慢慢的開始相信自己真的學不會,乃至於想要放棄。教育學者也將類似的情形稱之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Actualized)」,也就是說只要相信自己成功,就會成功;反之,如果自己都認為會失敗,那注定是以失敗收場。筆者國中時的同班同學(化名:小陳)就是受到定型化思維所影響,才會到目前都一事無成,小陳非常喜歡餐飲,很努力的考上了公立高職的餐飲科,沒想到這才是噩夢的開始,國中時偶爾做個小點心滿足大家的胃口還行,但是到了高職是受到專業訓練,小陳開始飽嘗失敗的滋味,不斷的萌生想要轉科的念頭,終於,不斷失敗後小陳開始認為自己不具有餐飲方面的才能而轉到普通科,之後讀到大學畢業進入私人公司當行政人員。   「成長性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因此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擁有成長性思維的人認為,只要不放棄就可以不斷的往上爬,而且到達終點之前都有許多的未知與困難,他們也樂於挑戰。筆者的另一名國中同學(化名:小林)就是成長型思維的典範,國中時筆者和小林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但國中畢業後因為各自往不同的道路發展後顯少聯絡,直到近幾年才知道原來小林是某個電視歌唱比賽的常勝軍,這讓不曾聽過小林唱歌的我感到非常驚訝,於是開始關注小林,才知道原來小林一開始也是有被嫌棄過,甚至被認為不適合走唱歌的路線,但是藉由不斷的練習,慢慢的培養自己的歌喉與氣勢,小林相信自己並不是不能唱歌,而是缺乏練習,因此小林每天花了許多的時間練習每首歌的旋律與音調,最後終於一路破關斬將拿到冠軍,順利發行唱片。   從小陳和小林的例子可以發現,「思維」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臺灣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求新求變下,帶給孩子的始終是來自於保守主義的思想方式,安於現狀的中國傳統使得學生不敢挑戰未知而失去了發展的大好機會。然而,成長型思維是可以學習的,只要讓小孩從小開始練習,就能讓小孩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所畏懼,正面迎向挑戰,讓失敗不再是可恥的代名詞,而是不斷精進自己並且邁向成功人生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