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從國會法案到匯率風波:重新認識台美關係的本質
2025.05.09 | 02:00
近日,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台灣保證實施法案」(Taiwan Assurance Implementation Act)及「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前者放寬與台交往限制;後者主張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將對抗中國在各國際組織以2758決議扭曲台灣問題的作為。目前兩項法案仍待參議院審議及總統簽署。此要聞也為台灣民眾帶來信心,認為台美關係朝著正向發展,深化彼此合作關係。不過,筆者觀察到有部分聲音認為台灣國際團結法案是美國將承認台灣的表徵,故於此釐清,未來該法案若順利頒布固然能提供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更大的發展空間,卻同時絕未涉及台灣的代表權或主權問題。事實上,自川普上任以來,美中台三角關係將如何發展眾所紛紜。甫上任不久,川普即提出震驚國際的對外關稅政策,接續第一任期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面對這位永遠難以預測下一秒會邁向何處的美國領導者,筆者觀察到,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不少民眾開始期待美台能夠建立有別以往的突破性關係,甚至於發生「美台建交」。然而,無論關稅政策或過往作為如何凸顯他的不可預測以及「衝動」,商人出身的川普所有出發點絕對都建立在「交易式外交」與「美國優先」的思維上。其注重的是美國自身利益,而非地區穩定或道義責任。在對台議題上,即使於第一任期加強對台軍售,協助台灣強化國防並提供不對稱作戰武器,但川普其實從未正面回應「若中國攻台,是否將協防台灣」之問題,今年度2月再度面對此問題時,川普依舊拒絕做出任何承諾。相較而言,美國前任總統拜登曾5度發表護台說,可見在對台議題上,川普態度甚至是更加「模糊」的,並且極清楚中國的紅線在哪,以及美國要如何利用戰略模糊作為籌碼讓中台雙方感到忌憚。川普在對台問題上絕對有其深切考量,也因此未來若其再度宣布美國將與他國深化關係,唯一可確定的是「台美建交」永遠不會在選項清單上。此外,近期台幣短期內快速升值,台美間是否有過貨幣匯率協商也備受討論。儘管賴清德總統與央行已公開否認此類協議,韓國央行總裁李昌鏞卻指出,美國與部分國家代表會晤時曾談及匯率問題,而被市場解讀作為要求他國貨幣升值的壓力訊號,同時更提及韓銀不清楚美方要的,究竟是強勢的美元,抑或弱勢的美元。於此暫且不論台美政府間是否有過匯率協商,筆者認為此事凸顯一個根本現實: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亞洲國家往往難以完全自主決策,這是整體區域的不對稱依賴關係,同時也是台美互動關係的體現。從聯合國2758決議到美國對台法案的推展,台灣身處國際權力重組的核心地帶,夾在美中之間,既受重視也處處受限。在地緣政治與全球供應鏈中台灣的重要性,或讓美國無法輕易「放棄台灣」;但「被看重」與「被保護」之間,仍存在巨大落差。又何況即便川普有對抗中國的強硬姿態,也不代表台灣就能免於被犧牲。印巴戰爭爆發後,川普對事件僅表達「感到遺憾」,當前國際秩序是否能一味倚賴美國主導、期待美國解決,亦是一項需被重新思考的課題。筆者認為,我們應認清目前台美互動關係的本質,以及目前台灣在國際的確切處境,不應把希望寄託在「美台建交」的可能性上。無論是政府還是整體社會思維,都應更著重在思考台灣如何在不對稱依賴中,建立足以自保的實力與決策彈性。畢竟放眼未來,美國是否願意、也是否有能力繼續「管台灣的閒事」,恐怕仍取決於其內部政治與全球利益的變化。台灣不能只等待他人選邊站隊,而應積極打造自己的主體性與國際策略,才能建構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