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也許他真的很累──請讓博愛座回到初衷
2025.04.17 | 00:26
讀者:曾偉婷(學生) 善意的設計,是否成為壓力的來源?近日,台北捷運博愛座事件引發熱議。一名因低血糖而短暫就座的乘客,卻遭到質疑:「你哪裡看起來需要?」類似事件屢見不鮮,這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原本為了展現關懷和體貼而設立的博愛座,是否無意中變成了道德審判的場所? 博愛座的初衷是讓身體不便或臨時需要休息的人能夠有地方坐。然而,很多情況下,這些需求無法從外觀辨認——例如慢性病、心理健康問題或短暫的不適。當我們只根據外表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需要」時,往往忽視了這些隱形的需求。 從「博愛座」到「優先席」:語言如何改變意識交通部提出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改革,象徵著從「專屬」轉向「優先」的轉變。這樣的調整不僅限於語言,更是對社會觀念的引導:在公共空間中,應該優先讓有需要的人使用,而非僅限於某些看似符合資格的人。 理解而非質疑:社會應更有包容心社會對「有需要者」的認知,應該包含那些隱性需求。對於那些坐在博愛座的人,或許他們看起來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需要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需求不真實。如果我們能夠少些質疑、多些理解,那麼社會的公共空間將更加友善與和諧。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感到疲憊。博愛座的本意是讓那些需要短暫休息的人可以輕鬆坐下,而不是讓他們面對無形的壓力與質疑。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以更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公共設施,讓博愛的精神回歸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