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Brasserie Printemps春天百貨行政主廚Alain Cirelli、餐廳主廚Hirselberger Guillaume與點心主廚Pottier Geoffroy等三人應台北亞都麗緻酒店之邀,從巴黎飛到台北擔任客座主廚,在亞都的「巴賽麗廳」推出帶有普羅旺斯與勃艮地的傳統菜色(5月13日至30日),包括充滿南法風情的「油封千層番茄塔佐鯷魚橄欖醬」、「培根奶油青豆冷湯」、「法式普羅旺斯干貝附墨魚汁燉飯」;還有布根地傳統菜「紅酒醬汁水波蛋」、「開心果鴨肉派附沙拉」、「紅酒燴牛」等,讓您充分享受時尚現代的巴賽麗風味。
 法文Brasserie就是「啤酒釀製廠」之意,源自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省,每家廠的啤酒各有風味,釀製廠還提供一些當地的菜餚搭配,最有名的一道菜是Sauerkraut(德國酸菜,德國曾佔領過阿爾薩斯,此地兼具德法的生活習慣與文化),這道菜也因為Brasserie這類型的餐廳興起,從19世紀起風行全法。

傳統上Brasserie每天都營業,而且全天候提供同樣的菜式,但不一定非喝啤酒不可,也可以點葡萄酒搭配。

在法國Brasserie餐廳不只是用餐喝酒聊天、辯論的好去處,更是媒體人、作家、藝術家、戲劇人士、政治人物聚會的地方。

台北亞都麗緻1樓的La Brasserie(「巴賽麗廳」),曾經是「巴賽麗廳」經理、現任亞都餐飲部副協理Jackie(游倬奇)最近在Bar跟我聊起,他希望把「巴賽麗廳」營造成一家Easy Life的餐廳,而不是讓人覺得高不可攀。客人可以很自在喝一杯飲料、點一道菜到享受一頓具有特色的Brasserie餐。

亞都酒店去年12月慶30周年,我在這酒店也消磨28年的歲月,特別是在1樓的La Brasserie與它相連的Le Rendez Vous Bar(歡晤酒吧)。因為它保存了我過去無數的記憶,男人生命中最精采的中年階段,無論是一個人或與朋友進餐、喝葡萄酒,還是從報社下班到此Happy Hour;只要在台北,我若不是來用餐,每星期至少會到這Bar喝杯Wine,1980、90年代當記者的時光,則更頻繁,每月AmEx寄來的帳單,最多的就是亞都酒店。

我(以及我一些喜愛法國風的「死硬派」)喜歡亞都的La Brasserie(我們不會像許多人隨便稱它為「咖啡廳」)是因為它的「沒有變」,也因為「沒有變」才能累積記憶。台灣人喜新厭舊,餐廳或店面經常重新整修或裝潢,造就無數裝潢業的生意,卻也割斷許多人的記憶與回憶。1979年亞都開幕,La Brasserie就存在,至今,除了1993年將「歡晤酒吧」改成與La Brasserie相連成為今日的型態外,其它都沒甚麼重大的改變,像座位是勃艮第色系的皮面與靠背,黃銅色發亮的欄杆,每張桌子都有一朵玫瑰花,類似百合花式的燈罩散發出昏黃柔和的燈光、與一片片的壁鏡交互構成浪漫、典雅的情境,從所坐的位置看到不同的角度空間,享受看與被看的情趣與挑逗(Brasserie Lipp也是如此);甚至女服務生的黑色連身衣裙、白色圍裙與小帽的款式30年都沒改變。

至於菜單,我常點(30年來菜單都有的菜餚)「阿爾薩斯水煮豬腳搭配酸菜」(這道菜足供兩人共用,點一瓶阿爾薩斯的Gewürztraminer白酒搭配)、紅酒燴雞(搭配勃艮第紅酒)、香煎鴨肝松露牛排、碳烤普羅旺斯羊排(均可搭配波爾多紅酒)、乳酪松露寬麵、火腿乳酪三明治(有附薯條或生菜沙拉)、亞都特製漢堡、法式洋蔥湯或蕃茄湯、烤田螺、尼斯沙拉(配南隆河產區的玫瑰紅酒);(當然不能沒有甜點)焦糖奶油布丁、巧克力慕斯。「巴賽麗廳」的House Wine,總提供白酒與紅酒各3種,以及1款香檳供客人選擇。

「巴賽麗廳」也有許多資深的員工,像Joyce、Alice、Nancy、Fay、Tammy等等我們的互動都已成為老友,她們不只知道我的口味,知道我習慣的位置,幫我招呼早我到的朋友等等;最大的變化是:她們有的從未婚到如今成為人妻人母,我還是當我的「酒客」。



 

        



 " There are institutions, like Brasserie Lipp, that people love to hate. And then there are those .... that one loves to love. But sometimes, love gets in the way. " - Patricia Well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August 22, 1997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