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接到「我的31歲」串寫邀約時,楞了一下。接著,腦海浮現一個年份:1997。啊!1997、1997,那是我困心衡慮、苦尋出路的一年。


當時,我辭去報社頭版編輯工作 回母校任教已滿3年,卻還找不到定位和自信。我擔心自己的碩士學力 趕不上博士為主的學術水準、也害怕自己引以為傲的實務經驗 會漸漸與實務界脫節,我進退失據,覺得一定要做點什麼,才有可能突破困境、走出活路。


於是,那年暑假,我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討論新聞工作者如何報導事實又能避免惹禍(簡稱「記實避禍」)——那是我在實務界多年的疑惑;那年年底,我帶著學生創辦教學實驗網站《生命力》,探索新聞工作新而公義的未來——那是我一直追求的夢想。


解答自己最深的疑惑、實踐自己最大的夢想,讓我不再徬徨,勇往直前。此後6年,我接連發表8篇「記實避禍」論文,在2003年結集出書;此後至今12年,我帶著《生命力》學生報導5千5百多則新聞,嘗試用各種新科技來闡述弱勢者處境、奉獻者事蹟、改革者行動、創新者創舉,並且參與台灣公民新聞的發展,在2007年將實踐經驗寫成專書出版。


儘管勇往直前,但一路走來,並不平順,總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1997年創辦《生命力》時,我根本不知道網路媒體該怎麼運作,不斷嘗試錯誤,學生抱怨連連,甚至有人在教學評鑑時詛咒我下地獄,所幸,經過一學期摸索,《生命力》終於步上正軌,我和學生也在爭辯中培養出「革命情感」。


2003年,我以「記實避禍」專書作為代表作,申請升等。自認這一系列研究兩度入選中華傳播學會年度論文集、三次獲得國科會研究獎勵,應該可以被學界接受;沒想到升等失敗。我錯愕之餘,決心放棄升等,從此只做自己想做的事,隨即積極投入台灣公民新聞運動。


2007年,我受邀撰寫《生命力》教學經驗專書,原本只想為自己和學生的十年經營留下記錄,將近完稿時,一位長者鼓勵我:既然寫書了,何不再試試升等;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送件,沒想到成功升等為副教授。


這十幾年,儘管跌跌撞撞,但我無怨無悔,始終堅持走自己的路,走我在31歲時選定的道路:去解答自己最深的疑惑、實踐自己最大的夢想。


我何其有幸,能夠從31歲重新出發、實現自我。我的幸運,是因為我31歲時的台灣,沒有戒嚴、沒有白色恐怖、沒有政治謀殺,能夠讓我自由選擇、安穩地走自己的路;這種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由,其實是無數民主前輩艱苦奮鬥——特別是31歲就卓然有成的陳文成博士犧牲生命——的成果。謝謝陳文成,謝謝所有為台灣奉獻的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