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中  2009.3.5
 
折騰多時的 CECA爭議,馬英九總統「親上火線」定調正名,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作為兩岸經貿談判時我方的提議。但是,調雖定而戰火未熄,名雖正而爭議仍多,圍繞著ECFA的衝突恐怕只會逐漸升高。

像 ECFA這樣重大的政治經濟議題,既影響國家發展方向,又牽動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勢必會引起爭論,美國推動NAFTA以及韓美簽定FTA時無不如此。事實上,也應該透過深刻的政策辯論和公民的廣泛討論參與,使不同群體的利益得以折衝協調,讓決策過程能夠更透明、更民主。

不過,政策辯論、民主參與和無謂而盲目的朝野對立畢竟有重大區別,如今 ECFA的爭議似乎不斷往壞的方向發展。即將召開的三次江陳會雖然不會正式討論ECFA,但可以想見隨著兩岸經貿談判的進展,藍綠衝突將節節升高,圍陳之戰時的街頭喋血難保不會重演。

毋庸諱言,局勢演變至此,反映馬英九陷入極大的信任危機,而整個執政團隊得負起主要的責任。

2005年連胡會新聞公報中的「建立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並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同市場問題」,是ECFA主張的最初雛型。眾所周知,蕭萬長向來主張兩岸共同市場,國民黨也將之納入十七大政綱之中,而CECA也好、ECFA也好,都是「有兩岸特色」的FTA,也是共同市場的前期工程之一。總統大選時,馬蕭經濟政策中納入「在WTO架構下推動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CA)」,或許出於政治考慮沒有明列中國大陸,但勝選的第二天,內定接任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接受媒體訪問時,就明確提出將與大陸「協商綜合經貿合作協議 (CECA)」。

從連胡會至今將近四年,馬英九當選以來也近一年,國民黨既以兩岸開放為大政方針,從智庫、政務官到國安高層,理應在 ECFA上有萬全準備。不管是最基本的名稱、時程規劃、基本架構和談判策略,還是如何進行朝野政治協商、黨政與各部會協調、國會監督審議以及與民眾溝通、折衝不同群體利益等高度政治性的工作,都該有縝密規劃。然而,事實卻恰好相反,執政團隊一年以來表現如何,民眾自有雪亮眼睛監看,實在無需贅述。

原本,國民黨有極好的機會可以貫徹其意志,除了馬英九壓倒性的票數和國會絕對多數的席次外,最重要優勢其實是民進黨在政治論述上的節節敗退。民進黨在去年兩次大選會接連失敗,除了執政時期的貪腐外,在兩岸經濟上奉行鎖國政策,在統獨議題上盲動冒進,而國內政治又製造對立的形象深入多數人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雖然不盡公平,但民進黨已被主流媒體認定在兩岸和經濟上毫無方向與本事,再加上扁家弊案更讓民進黨喘不過氣來,只要國民黨不犯重大錯誤, ECFA議題未必能捲起多大反對風潮。

何況民進黨並非鐵板一塊,其中固然有拒絕三通及任何經貿協定的所謂「鎖國派」,但主張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人士也不在少數。另一方面,民進黨政策部門能力孱弱,在 ECFA議題上雖然看似炮火猛烈,但是剝去基本教義後,其實矛盾漏洞甚多。

例如,民進黨一面反對 ECFA,認定這將造成關廠失業的大災難,一方面又「舉雙手支持」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簽訂FTA,殊不知ECFA與FTA兩者「名」雖異,但「實」則相近,斷無前者造成失業狂潮,後者卻帶來幸福繁榮之理。然而,國民黨陣腳自亂,左支右絀,連固守防衛都顯困難,遑論爭取盟友並擊退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攻勢,結果就是在野黨摩拳擦掌,準備街頭再戰,而民眾不是茫然不知所從,就是心懷疑懼,對政府團隊無法信任。

各方評論早已指出國民黨的決策混亂與無能,這些其實只是表象,根本問題還在於馬政府從上任起就沒能抓準台灣是「分裂社會」的現實,而國民黨的政治人物,也沒有幾個有足夠的政治能力來面對這個課題。

2008年兩次選舉,國民黨能取得大勝,除了民進黨自我毀滅以外,和馬英九努力走出一條新路線有很大的關係。從建構新本土論述,將中華民國與台灣連結,真心面對二二八事件遺留的歷史傷痕,到下鄉Long stay,希望了解基層心聲,以及在中國民主和人權問題上多次表達聲援立場等,這些耕耘都有相當的收穫。綠營中也有一部份人多少肯定馬英九的本土立場,願意以「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台灣」的共識來化解藍綠對立。

然而,不斷許諾「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的馬英九,在執政後或許因為國際情勢的壓力,或許因為黨內複雜的政治生態,往往忽視了最重要的現實問題︰由於歷史發展的關係,台灣依舊是一個「分裂社會」,一方面台灣共同體意識似乎已是主流,一方面分裂社會的兩端,彼此間仍有高度的不信任感,需要主政者努力的化解。

一年來,從「一國兩區」說、達賴來台事件、江陳會時的高壓氣氛、到CECA的匆促推出,每一個本可避免擴大的爭議,最後都加深了「分裂社會」的對立與不信任。部分國民黨立委在二二八等問題上的愚蠢言行,更坐實了馬英九親中反台的罪名。當某些國民黨高層沾沾自喜於胡錦濤所說「國共平台是一軌」時,似乎渾然不覺這將引起「國共聯手賣台」的疑慮與攻擊。這一切,不正都是在替民進黨輸送養分,平白奉送抗爭議題?

馬政府的官員幾乎不是技術官僚就是學者專家,他們固然有其學養與經驗,但卻少有真正掌握底層脈動,擅長協商溝通、政策攻防的政治人才,也少有人真正理解「公眾參與政策形成」的重要性。兩岸經貿的開放除了觸動統獨神經外,還將衝擊工農大眾的利益,然而馬政府上任以來,基層百姓只見工商大企業在兩岸政策上擁有巨大影響力,卻不見來自民間社會的聲音得到重視,這只是讓台獨基本教義派更容易用主權問題裹脅社會經濟議題,讓經濟民族主義得以持續滋長。

蔡英文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了幾段話,語重心長,也非常準確的集中了馬政府的要害,值得馬政府深思︰

「任何一個政府處理兩岸問題一定有兩個面向,面對中國以及面對整體的社會,我覺得這個政府只專門面對對方,忘掉了他後面的民意基礎;

「中國政策不論再怎麼小,都是社會關注的議題,潛藏社會分裂的因子,處理上本來就要戒慎恐懼,要有更高的透明性,但我們卻看不到透明性;

「這個政府是輕率、甚至傲慢的,或者他不熟悉民主國家政策應該怎麼形成 ……沒有一個社會共識的過程」。

ECFA的爭議才剛剛拉開序幕,已深陷信任危機的馬政府,必須從內閣局部改組、在兩岸政策上建立讓在野力量與民間社會得以參與決策的機制,和統一黨政步調,主導國民黨政策論述等方面著手,以最大的努力避免無謂的政治對立與虛耗。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