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勞工陣線聯盟與青平台合作,一同解密了2015年窮、忙產業,從數據發現臺灣最窮、最忙產業類型集中於服務業。當中時薪最低美髮及美容美體業在包含加班、獎金後,平均工作時薪僅達127元,每月要工作208小時,還沒能拿到3萬元的薪資,名列平均工作時薪低薪排行榜第一名,而最忙保全及私家偵探服務業,則每月工作平均要達226.6小時,才有3.1萬的薪資,名列最高工時與低薪第二名。排名前十名的低薪產業,都是大家隨時接觸到的清潔、運輸、餐廳或是個人服務的第一線勞動者,而這些產業常被認為是低附加價值的服務業,相反地金融服務業、資訊軟體服務大家就會覺得那些薪水較高服務業,是高附加價值。

 

 

但根據2014年國民所得統計的資料,美容美髮業所屬的未分類其他服務業附加價值率高達62%,保全及私家偵探所屬其他支援服務業,附加價值率高達72%,但坐擁高薪的銀行業、資訊服務業,所屬的金融及保險業、資訊業的附加價值率則分別為68%、64%,其實低薪、高薪行業兩者間的附加價值率並沒有明顯的差異。那為什大家會覺得麼美容、美髮服務業是低附加價值產業,究竟「附加價值」與「薪資」之間的關聯有怎樣的眉角在裡面。

附加價值(value-added)的概念是將一單位商品或勞務服務所產生的價值,拆解成兩個部分,一個是銷售商品或勞務服務的單位自己提供的,另一部分則是向別人購買進來的,由銷售單位自己提供或創造地「價值」,因為是附加在從別人購買進來的原料上面所創造的價值,所以才稱為附加價值。

對一個企業或產業而言,附加價值是一項產品或勞務所需要各種要素,如技術能力、人力專業、服務品質、設備等級、顧客喜好、安全風險等,共同創造出來價值的總計。但若要在該年度的國民所得的統計上產生附加價值,就必須要有消費者真的掏出錢來、買單,也就是說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高低決定在市場真實給付價格。

 

只享折扣價附加價值自然低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美容院標榜提供高附加價值的護膚服務,但每天都掛著特別體驗價5折,即使該美容院真正提供了合理價值應該達到3,000元的護膚課程,因為真正對消費者收取的費用只有向化妝品公司採購護膚品的成本1,500元,所以該公司一堂體驗護膚課程真正創造的附加價值,在國民所得的統計上就是「0」元。但若消費者體驗過後,決定買了一年6堂的課程,而這時才會真正產生統計上的附加價值9,000元。

也就是說,如果台灣所有的消費者都是體驗完就走了,這間美容院若持續堅持品質則會因支付太多無法回收的沉沒成本(Sunk cost)而虧損倒閉,若不堅持服務品質,結果就是偷工減料用比較低成本、劣質的護膚品、設備,又或是強迫推銷產品轉取利潤,才能夠支付美容師薪水、店租等。在消費者與美容院上下交相賊的情況下,讓原本寄望能夠一堂能創造1,500元附加價值的課程,真正產生附加價值卻只剩下不到500元,而在每次體驗提供服務的美容師只能從不到預估1/3附加價值去分配勞力、技術提供的合理應得薪資,而這也就不難怪那些標榜低體驗價美容沙龍的美容師,花在說服你買產品的時間比提供護膚體驗的時間長。

薪資高低與附加價值多寡無絕對

從美容院的案例,當一個護膚課程的創造附加價值高(低),美容師「可能」拿到薪水比較高(低),但當台灣美容、美髮業的朋友平均只能拿趨近於基本工資的時薪,就帶點貶抑的說因為他們都是在從事低附加價產業,這樣說法其實對他們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他們辛勤工作為台灣產生100元產值時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是60元,比起工作時薪排行榜第一名電信業,所創造出的56元附加價值還要高。

以經濟學的觀點,一產業的附加價值高低取決於產業供需均衡價格以及原物料等中間投入的進貨成本變動,但該產業薪資水準的高低則取決於勞動市場供需均衡價格以及勞動者生產效率,絕非產業是低(高)附加價值所以低薪(高薪),故「薪資」與「附加價值」在邏輯上不適合相互推論。

當我們評斷一個產業、職業能對臺灣整體創造的附加價值、社會就業環境的貢獻多寡,不應該再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低薪、高薪產業,進而左右社會對於人力、資本投入的分配,而是試圖透過市場交易健全化與政策落實,弭平產業之間的薪資落差,才是解決臺灣低薪、過勞問題的正道。

 

本文作者:葉懿倫( 青平台基金會慕哲社會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