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落幕的第四屆北美參與式預算國際年會(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n North America)由將參與式預算帶進美國的公民團體「參與式預算計畫」(The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roject,此後以PBP表示)主辦,吸引來自20多國、超過200名參與式預算的實作者、倡議者、研究者、政治人物以及數位技術業者,帶著各自的經驗與專業,於5月20日至22日在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進行為期三天的交流,討論參與式預算的各式議題,學習彼此的成功經驗,並且記取雙方的失敗原因。與會的台灣成員,除了以「探究紐約市參與式預算專業網絡的形構」為碩士論文主題的筆者之外,更有中研院政治所徐斯儉副研究員、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通識中心主任吳建忠助理教授兩位學者參加,兩位老師在上個月也曾於端傳媒上撰文〈為窮人賦權:帶著台灣問題意識,直擊紐約市「參與式預算」〉介紹紐約市的案例,希望台灣正在執行的各項參與式預算計劃能夠借鏡他山之石,使其真正成為替弱勢群體發聲、為公民培力(empowerment)的工具。

  參與連續四屆參與北美參與式預算年會的喬凡尼.阿列格提(Giovanni Allegretti)是國際上重要的參與式預算學者與實踐者,也是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歐亞推動參與式預算時重要諮詢專家。他表示,他之所以年年參加由PBP主辦的會議,除了基於主題之外,更是由於場內平等的交流氣氛。由於與會成員背景十分多元,再加上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實在有賴於網絡內各種專業(研究法、審議技術、公民動員技巧、資料數位化技術等)的合作,因此研討會雖然在大學學院舉行,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少了一分老師對學生的傳授,反而多了一分同儕之間的分享。當然,也是因為年會秉持著審議民主精神,每一場裡面的主持人(facilitator)平等重視每一位分享者的經驗,使得不同聲音都能夠被積極聆聽,而呈現出參與式預算案例的繽紛與多元。由於兩位老師與筆者的參與,喬凡尼打趣地說,台灣算是這場會議裡的「大國」,因為並不是每個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國都恰巧能躬逢其盛,仗著三個人的相對優勢之下,台灣參與式預算的現在進行式也在這場會議之中更廣為國際所知。

  三天的研討會討論的內容相當豐富,筆者無法完全涵蓋。受益於會議前與青平台審議民主中心張婉慈主任、會議中與徐吳兩位老師的討論,筆者預計利用未來三週時間討論三個主題,篇名暫定如下:(一)參與式預算的全球之旅:反思參與式預算成就公民培力的前提、(二)民主想像不設限:參與式預算跟它的堂兄弟姊妹、(三)向加拿大取經:多倫多社區住宅(Toronto Community Housing)參與式預算的啟示。透過三篇文章,筆者希望連結理論與實際、串連國外與國內經驗,將從年會與碩論研究期間習得的集體智慧與社會大眾分享,期待政府與公民社會都能夠更加關注並支持台灣的參與式預算,正視當前台灣參與式預算的處境與遭遇到的問題。

延伸閱讀:

  1. 關於參與式預算的起源,請參考─
    萬毓澤,2013,〈「參與式預算」的興衰浮沈:巴西愉港的故事〉,《巷子口社會學》,6月17日。(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6/17/wanyuze/
  2. 關於台灣參與式預算的執行狀況,請參考─
    萬毓澤,2016,〈台灣當前的參與式預算概況:反省與前瞻〉,《巷子口社會學》,3月1日。(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6/03/01/wanyuze-2/
  3. 關於紐約市參與式預算的案例,以及它所能為台灣帶來的反思,請參考─
    徐斯儉、吳建忠,2016,〈為窮人賦權:帶著台灣問題意識,直擊紐約市「參與式預算」〉。端傳媒,4月21日。(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21-taiwan-participatory-budgeting/

本文作者:許晏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學生、青平台特約撰稿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