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我抓住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 或 Once-in-a-lifetime opportunity),行銷台灣第一張國際信用卡。

一生只有一次的機會當然難遇,有幸的是,我遇到不只一次,也不只兩次,更不只三次;相關故事將陸續分享。分享此文的目的是為自己、為杜邦,也為台灣留下歷史。

我分享的重點是:機會來時,你看得到嗎?敢去抓嗎?抓得住嗎?就算抓住機會,你是不是準備好,用正確的方式(In the right way),建立自己的豐功偉業(Do the right things)?

在細述我另一個一生只有一次機會的職場挑戰之前,必須先回顧一下台灣環保史與政治、社會運動史。

鹿港居民反對美國杜邦公司設廠事件是1986年發生在彰化縣鹿港鎮的重大外商投資爭議事件,也是台灣社會與政治運動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更是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先驅。

經濟部當時大力規劃推動成立彰濱工業區,範圍包括鹿港、線西和伸港三鄉鎮的海埔新生地。1985年,經濟部工業局計劃將該區土地兩百多公頃開闢為農藥製造區域,將全台灣69家農藥廠都集中於此,引發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彈。

當年8月,美國杜邦公司宣佈投資1.6億美元在彰濱工業區生產二氧化鈦(TiO2)。事件見諸報端之後,當地居民由於事先毫不知情,又基於保護鹿港古蹟,大力反對。

1985年底,彰化縣議員李棟梁發起陳情書簽字活動,在兩天內即獲得數萬人連署簽名。1986年初,陳情書送到總統府、行政院和立法院等單位,稱杜邦公司申請了面積高達六十公頃土地,絕非僅生產二氧化鈦,將來可能生產高危險化學品,並聲稱二氧化鈦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氣與廢水處理將會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由於媒體未專業查證,又沒道德的推波助瀾,此陳情書引發全台反杜邦風潮;杜邦幾乎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當時是戒嚴時期,未經許可的十人以上聚會屬於違法行為,可能像數年前的高雄美麗島事件,受到情治單位殘暴鎮壓。但是社運、環保、學運、政治人士看到鹿港居民上街遊行反杜邦,並未受到警方阻擾,可見政府的戒嚴心態漸漸鬆動。於是,全國團體紛紛前往鹿港紮營練兵,搭上反杜邦列車,操演街頭運動。鹿港反杜邦事件遂成為全國性運動,受到全民矚目。

1986年10月,「彰化縣公害防治協會」成立,以各種抗爭手段抵制杜邦設廠。

1987年3月12日,杜邦公司宣布取消鹿港設廠計畫。反杜邦運動也成為台灣首件環保抗爭導致外商終止投資計畫的事件。

1987年,政府解除戒嚴、黨禁、報禁,並開放赴大陸探親,同年設立環保署。杜邦公司後來在桃園縣觀音工業區重新出發,並與當地居民草根性充分溝通,啟動大規模的全方位公關計畫,成功扭轉杜邦公司形象,投資百億新台幣(當時是台灣史上最大的外資投資案)的二氧化鈦廠低調、順利地營運。杜邦觀音設廠溝通案例也成為台灣媒體溝通(Media Communications)、議題管理(Issue Management)、危機處理(Crisis Management)、企業形象(Corporate Image)訓練的經典題材。

我,就是負責觀音廠建廠溝通的杜邦公關經理,上任時年僅32。

我看到機會,勇敢去抓住機會,我抓到了。而且我準備好了,成就了一個堪稱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鉅、動員人數最多、時間最長、溝通人數最多、溝通層面最完整的企業公關計畫。更重要的是,完全使用正規公關人員、運用正規公關方法、不行賄、不送黑錢、不關說、不請託,完全是學院派作風,可以拿到課堂當教材。

我最感到自豪的收穫是,我澄清了輿論的是非黑白,我誠心結交了許多媒體與環保團體朋友,我把杜邦的企業形象由負扭轉成正,I made a difference。當然還有,我三年內連升兩級,加薪無數,更贏得公司與老闆的信任與器重。詳情下回分解。

附圖為當時杜邦企業形象廣告之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