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外籍白領勞工就業限制的政策即將於本月底上路。本次政策修改最大的變動就是取消過去對於白領外籍勞工的諸多來台就業門檻,改採研議已久的「評點制」。未來白領外籍勞工可不受薪資門檻47,971元與大學畢業需兩年工作經驗的限制。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長劉佳鈞說這是由於台灣本土的白領技術人才流出已為人才淨輸出國,再持續下去,我國的競爭力將趨於枯竭。因此才會有這些留才、攬才規劃。

但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思維的出發點純粹立基於勞動力供需的理由,但勞動力供需失衡真的可以靠引進外勞填補這麼簡單的方式解決嗎?

近年來台灣的薪資水平趨於停滯,其中服務業的低薪狀況尤其嚴重,服務業的一般從業人員薪資22k的比比皆是,多數行業甚至只能提供沒有發展性的低技術工作。在這樣糟糕的就業狀況下,台灣本土白領人才自然而然外流尋求更好的機會。所以勞動力供需失衡的真正問題應該是我們的薪資水準過低以及企業無法升級故只能提供取代性高的低階技術工作,而本應保障本國勞工的勞動部竟在這樣的情形下以勞動力供需的理由決定開放白領外籍勞工的輸入。

這樣的開放之後,一時之間也許會吸引一些國外的白領流入,可別忘了現在亞洲各國如南韓、新加坡、甚至中國都正開出更好的條件吸引外國人才。在國內勞動條件無法提升的狀況下,這樣的政策久了最終不只把台灣變成這些國家人才供應庫,更悲哀的可能是人才供應跳板。具體的例子就是如中華職棒的洋將一樣,待遇與技術都無法與日本與韓國職棒待遇相比時,洋將們只要在台灣打出成績,就馬上跳槽到日韓去,而最後留在台灣的國外勞工可能只剩下能力無法進入更高領域的「人才」。更該注意的是,當在具有特殊技術性的產業的國外人才跳槽後,更可能把台灣的專有技術帶出去,最終,一時的勞力填補造成的長遠結果就是我們的產業永遠停滯,甚至更加失去競爭力。

再來,一直以來政府的「外勞政策」一直以補充性政策與總量管制為原則,目前台灣最大的外籍勞工輸入國為印尼、越南與菲律賓,這些國家國民教育程度其實都不算差,菲律賓大專學歷者約40%,越南30%,印尼是高等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這幾個國家在過去由於國內經濟基礎建設不足,導致高階人才求職空間不足,外流嚴重,雖然近幾年由於經濟起飛,所以較多藍領階層勞工漸漸能留在國內,但對於白領階級的人才還是欠缺工作機會。因此可預估本次開放後,未來本政策實行後,最多量流入台灣的白領勞工勢必為東南亞裔,由於目前台灣薪資水平仍高於其原母國,這些勞工勢必願意接受較低廉的薪水,因此在能補足國內企業低薪職位勞工缺口問題的同時,本國勞工在薪資上的議價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就如最近幾年歐盟多國如德國本國勞工面臨東歐或土耳其等國勞工輸入的處境一樣。

其他放寬項目包括聘僱白領外勞的企業資本額與僑外生每年來台配額均不設限。其實自去年7月起,主管機關即已開始實施僑外生工作配額評點制,大幅放寬工作資格:包括取消2年工作經驗的限制、不限聘僱薪資需達47,971元以上,據勞動部的資料指出,此政策實施後僑外生留台工作人數較實施新制前成長67%,但同時平均聘僱薪資也下降達31,457元。

當未來中小企業也開始普遍聘僱外籍勞工,且各項限制放寬的政策實施在即,此政策實行的影響也預告了未來台灣本國勞工不但將因外籍勞工的競價效應失去許多工作機會,與僱主議價的籌碼也將再減。若按照目前無配套的政策時事,伴隨而來的將是本國勞工失業與低薪問題恐將更形嚴重。到時,本國勞工服下追命丸的同時,本來競爭力即已貧弱的台灣產業界服的卻只是嗎啡而不是產業救命丹,反倒產生雙輸局面。

追求一國經濟發展的穩定與成長,政府在政策決策上,如何創造產業與勞動的雙贏應是首要。未來擁有執政權與國會多數的新執政黨,面對台灣的整體勞動政策的思考,應該要跳脫產業出發的單向思維。

 

本文作者:宋致誠 青平台基金會研究專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