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CNN報導,美國與俄羅斯的軍機相距僅10-20英哩在敘利亞領空各自執行任務,不過雙方軍機迅即飛離。這意味著什麼呢?雖然美方軍機更為精良,但有顧忌,一旦與俄方軍機發生公開衝突,甚至是擊落對方都沒有利益,卻有諸多後遺症。反觀俄羅斯軍機基本上被賦予若誤闖遭美機擊落不受懲處的豁免權,因此幾乎可以說愛轟炸哪裡就轟炸哪裡。此舉同時也否定了美國在敘利亞設下禁航區的任何可能。

 

俄羅斯隨心所欲大打敘利亞牌,讓美國灰頭土臉。美國在中東的冒險怎會走到這一步?

 

中東情勢一向不穩,而埋下這顆不定時炸彈的是,一戰期間1916年5月16日英國、法國與俄羅斯在聖彼得堡簽訂瓜分鄂圖曼帝國的一紙秘密協議。這個協議之所以稱為賽克斯—皮科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緣於協議草案是由英國中東專家馬克.賽克斯和法國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制定。內容在於國界與勢力範圍的劃分。英國勢力範圍為敘利亞南部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現伊拉克大部份地區)。法國的勢力範圍為敘利亞、安那托利亞南部、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俄羅斯勢力範圍為黑海東南沿岸、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地區。

 

此未詢問當地住民,由列強人為劃分的國界,埋下日後的動亂,同時庫德族居住地區亦被此不自然的國界分裂,而巴勒斯坦問題也由此而來。

 

不過美國政論家布倫(Peter Van Buren)在一篇名為「What If They Gave a War and Everyone Came?」中指出,美國2003年3月出兵伊拉克當時的中東局勢雖難讓人滿意,但尚可接受。利比亞穩定,被格達費統治已42年;埃及的穆巴拉克自1983年即在位;敘利亞則是阿薩德家族當政已32年;伊拉克則是強人海珊自1969年即已掌權;土耳其與庫德族的關係一向緊張,但也達成有效的停火;葉門則算平靜。美國與這些國家保持友善關係。不過出兵伊拉克的舉動啓動了之後一連串的動亂與今天的局面。

 

布倫說,美國對外出兵,與越戰同樣深陷泥淖的就是伊拉克戰爭。

 

早在2003年3月20日美國出兵攻打伊拉克前,時任英文台北時報副總編,也是經濟學人雜誌駐台記者的艾頓(Laurence Eyton)就寫了一篇名為〈伊拉克戰爭的啟示〉,由我翻譯成中文,3月12日在台灣日報的艾頓專欄刊出。他在該篇文章中指出,伊拉克的軍力根本不是美國的對手,很快就會垮掉。而美國勾勒一、兩年的軍事佔領,其間成立制度以便過渡到民主政府,這樣的計畫表現出美國對該地區讓人瞠目結舌的天真,因為這樣一來將使阿拉伯人視美國為殖民侵略者,而對伊拉克的統治將帶來深仇大恨,成為該區域激進主義的觸媒。   

 

他進一步說,當時美國政府的鷹派擺明了,藉著高科技軍事優勢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摧毀任何威脅。此一態度是雷根時代修正主義的結果,斯時開始流行的想法認為越戰之敗是因為被政客出賣。越戰所學的教訓被遺忘了,也就是高科技軍事優勢對有決心、動機強、不怕巨大損傷的民族仍是無效的。他預言,伊拉克戰爭引爆的火勢將延燒世界。

 

出兵伊拉克之舉已犯躁進之忌,牽動中東平衡,而美軍戰地政務當局所犯的嚴重錯誤更誘發ISIS的壯大。

 

英國著名戰史家齊耿(John Keegan)在2004年出版的《伊拉克戰爭》(The Iraq War)一書中指出,美軍在海珊垮台後解散伊拉克軍隊之舉,是美軍戰地政務當局所犯的數個嚴重失誤之一。美軍釋放好幾千名伊拉克年輕人後任其失業,讓他們無收入與心存不滿,在時機上恰好是需要重建伊拉克安全力量之時。稍後國家警察遭解構時,美軍又犯相同錯誤。將海珊軍隊清除殆盡,致使這些遭遣散的成千上萬士兵流入待雇市場。但市場無法吸收他們,於是就在不滿與身無分文下,他們變成恐怖份子。

 

原海珊政府遜尼派的士兵與警察變成恐怖份子的同時,海珊政權垮台後的權力真空,也致使數百個地方武裝團體迅速崛起,敵暗我明與軍事目標不易鎖定,戰況急轉直下,美軍就此深陷伊戰泥沼之中。

 

美國最後在2011年12月灰頭土臉全面撤軍。美國走了,什葉派的伊朗勢力進入。伊朗勢力不僅伸入伊拉克,伊朗革命衛隊特種部隊更掌控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

 

美國2003年出兵伊拉克後,ISIS的前身組織加入伊拉克的游擊戰,於2006年與其他游擊組織形成ISI (Islamic State of Iraq),並在2011年3月敘利亞爆發內戰後於同年8月加入戰局。ISIS初期在敘利亞以戰鬥力凶猛,並能有效治理所控制地區著名,因此獲得波灣國家,包括科威特的金援。他們戰略性控制城市,因為只要拿下一個城市,就可控制周邊村莊。目前IS控制的地區有台灣五倍大。

 

若無伊朗扶持,阿薩德政權早就滅亡,何以阿薩德還要引進俄羅斯勢力?根據德國明鏡周刊的一篇分析報導指出,伊朗志不在重建敘利亞,而是要將敘利亞納入,成為該國的第35省。阿薩德身邊的兩名要員,其一是敘利亞政治安全委員會主席加薩列哈將軍,因拒絕與伊朗合作,而遭暗殺。另一位是總統府侍衛隊隊長薩里希遭降職。伊朗拿掉阿薩德身旁的親信,如此可完全控制阿薩德,而阿薩德為求自保引進俄羅斯勢力。

 

敘利亞是遜尼派與阿拉維派的勢力,根據前ABC中東首席特派員葛雷斯(Charles Glass)在紐時書評發表的文章所言,大馬士革的居民,非遜尼派或什葉派基本教義派支持者告訴他,他們對伊朗什葉教派的宗教信仰入侵,非常厭惡,因此寧選俄羅斯幫他們打戰,至少俄羅斯不會干預他們的信仰,他們無法接受伊朗基本教義派的狹窄與思想落後。

 

文中同時提到,支持敘利亞2011年起義的人士以為在短時間內即可推翻獨裁者,一如在突尼西亞、埃及與利比亞所發生。當時剛撤出大馬士革駐敘利亞的美國大使Robert Ford試圖網羅葛雷斯一位目前在流亡的朋友,希望他加入很快即能取代阿薩德政權的政府。而當時法國駐敘利亞大使在離開大馬士革後表示,後阿薩德政府在兩個月後就可成立。結果阿薩德至今仍在位,而西方外交家所希望成立的新政府則胎死腹中。

 

美國政府原先打算讓敘利亞反抗軍推翻阿薩德政權,不過ISIS的加入戰局,讓反抗軍的勢力嚴重被侵蝕,同時伊朗革命衛隊特種部隊也介入保住阿薩德政權,使得一場西方國家判斷兩個月就可結束的革命,變成打了五年半還在打的內戰,現在又加入俄羅斯,影響範圍持續擴大。

 

俄羅斯有機可乘與歐巴馬的優柔寡斷不無關係。2013年9月臨大規模轟炸阿薩德政權之際,歐巴馬突然收手丟給國會決定,而國會又表現出無能決定,因此不了了之。同年11月,也是正當要攻擊敘利亞之際,歐巴馬竟被國務卿凱利說服打開大門讓俄羅斯進行外交斡旋。2014年9月歐巴馬突然反向操作向ISIS宣戰。這給了俄羅斯更大的操弄空間。

 

布倫(Peter Van Buren)說,給普丁車鑰匙,他當然把車子開走!2015年9月,普丁將一個小型精實部隊送到敘利亞的拉塔基亞機場,以「打擊ISIS」之名進行加強敘利亞空軍戰力之實,並提供武器以及所謂的「志願」軍給阿薩德。敘利亞戰場讓普丁如魚得水,而伊拉克的什葉派政府也在跟他招手,邀俄羅斯一起打擊ISIS!

 

在此同時土耳其也以打擊ISIS之名,行轟炸庫德族反抗軍之實,而庫德族是美國在這場與ISIS對抗中最堅實的戰友。不過美國對土耳其政府轟炸反抗軍之舉睜一眼閉一眼,因為美國需要土耳其的合作。

 

從12年前的伊拉克戰爭到現在的敘利亞內戰,接著可能會導向怎樣的局面呢?會不會當打著「打擊ISIS」之名的聯軍深陷這場混亂時,在敘利亞的伊朗革命衛隊的某些舉動引發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反應,這個反應引發俄羅斯對土耳其關係的變化,而身為北約成員國的土耳其向北約求救,北約派出戰機,與俄羅斯戰機發生衝突,然後連鎖反應,牽動全球?

 

從伊拉克戰爭到IS對全球的衝擊,伊拉克戰爭本來要推翻暴君,沒想到卻釋放出魔鬼:IS。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日前公開反省與遺憾,深值注意,其可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民主國家都不敢輕忽。中東戰爭已不能像以前保持著區域衝突的狀態,尤其在科技媒體愈為發展的今日,以敘利亞內戰為主的大量難民移動讓歐盟異常頭痛,也明示了第三世界大戰未來臨的世界秩序破壞過程。如何保持片面的地球淨土和平,伊拉克戰爭的表面推翻暴君成功,實質釋放魔鬼的失敗,實在是當今人類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科技戰毀滅,需要共同深思的課題。

 

注:「What If They Gave a War and Everyone Came?」這句話是改寫自1960年代反戰示威遊行最常見的一句標語:「Suppose They Gave a War and Nobody Came?」。若他們開啓一場戰爭,無人參戰呢?那就沒有戰爭和平了!Peter Van Buren這篇文章的篇名會激起當年參加和平示威者很大的共鳴。

 

※補充:有不少人指出媒體僅報導13日星期五巴黎恐攻事件,卻忽視貝魯特也在前ㄧ天遭恐怖攻擊死傷慘重的事實(實情是媒體有報導,主要是讀者不看)。貝魯特這處被攻擊的地方是什葉派真主黨(Hezbollah)的大本營,真主黨與伊朗什葉派的革命衛隊(The Army of the Guardians of the Islamic Revolution)聯合起來保護阿薩德政權,與IS是死對頭。目前反抗軍作戰力最強的是基地組織的分支努斯拉陣線,他們最近攻下敘利亞政府軍在Idlib(伊德里博) 的空軍基地。Idlib位在土耳其與敘利亞邊界,為兵家必爭之地,目前最大勢力是努斯拉陣線(Jabhat an-Nusra),這個陣線背後有土耳其的支持。至於波灣國家,特別是沙烏地阿拉伯,為何對IS的殘暴似乎視若無睹?因為他們同樣信仰遜尼派最極端的支派瓦哈比(Wahhabi)。

 

關於努斯陣線,Vice News有第一手的報導,該記者隨身採訪他們的最高領導階層,並親赴戰爭前線。影片中呈現對兒童灌輸基本教義的部分,讓人看了感慨與憂心。https://news.vice.com/video/inside-the-battle-al-nusra-al-qaeda-in-syria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