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所見所聞常會與自己的家鄉或經歷做比較,因此旅行是增加自己的視野還是在尋找自熟悉的記憶?
 
住在紐約Wall Street女婿家,週間上午10點多,我自己一個人常到附近一條與華爾街平行的Maiden巷,就在這條巷口接近與百老匯大道交會處有一家French Cafe Gourmand,它是一家帶有法式風味的小咖啡館,我通常點杯黑咖啡,偶而再加一個Croissants,女老闆是個親切、豐滿常穿著黑色衣裙的中年婦人,總用法語交待她的廚師、櫃台服務生。
 
 
 
這家法式小咖啡館,才6張小小的圓桌,每張桌子搭配兩張木頭椅,靠背是兩道交錯簍空的藤背,牆上用一些早年法國的商品廣告與各種不同式樣的巴黎鐵塔當裝飾。有那麼A touch of French。10點多這時候,通常只有我一個人悠閒的坐下來喝咖啡,我習慣坐在靠玻璃門的第一張桌子,看著外頭匆匆忙忙、各式穿著的行人;此刻附近的上班族進進出出,我特別注意,約每一分鐘就有人上門,Bon Jour!與Merci,夾雜著Thanks、Have a nice day的聲音不絕於耳,買一杯咖啡與老闆閒話幾句就離去。愈接近中午時分,經常有一些拿著「紐約旅遊導覽」的法國觀光客先在門口看一下店招與法國國旗才走進來,這時候都是法語交談,讓人有時空錯置之感。坦白講,這不是一家Fancy的法式咖啡館,咖啡與簡易餐點的名稱與價格就在櫃台後方的黑板,它就像紐約市那些Neighborhood只有街坊鄰居才會走進來的咖啡館或上班族用午餐的小餐店,難怪連法國觀光客進門前都會猶豫一下。約11點半,廚房作好的午餐,如沙拉、三明治就外送到附近的辦公大樓。
 
 
這家小咖啡館讓我想起台北大安捷運站復興南路上一家名為Fclice的小咖啡館。我「打工」的地點就在捷運大安站師大附中這一側,早上處理稿件忙到一個段落,總在10點半過後,我帶著一本The Economist,到Fclice喝一杯黑咖啡。這家小咖啡屋只有三張高腳圓桌,一部烘焙咖啡機、小櫃台,牆壁黑板寫著密密麻麻的咖啡與茶飲的中英文名稱與價格。很多在附近上班的熟客在這個時間到此買杯咖啡外帶,店裡的工讀生,這時候也忙著外送到附近的辦公大樓,也只有在這時間我才有位置喝咖啡翻閱雜誌,不會有坐太久的「壓力」;甚至也常看到會講華語的年輕老外一個人在此喝咖啡、上網。假如台北能吸引更多的「老外」,有更多不同的語言,台北會更多元化,也會更有趣。
 
 
Starbucks無所不在,不論在紐約市區,或Downtown的小街巷弄,甚至在女兒女婿住家對面,還是我在台北上班的對面都有它,而且生意還好的很,服務的方式很標準化與一致性,態度也很親切。但我這種喜歡有「差異」、喜歡與別人「不同」的個性,這些街坊店面反而充滿著「人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