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不只是選舉或多數決。19世紀法國哲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托克維爾)在他的名著Democracy in America(民主在美國,1835)書中就指出,民主雖然能帶來更平等的好處,但他也警告民主可能帶來「多數暴政」(the tyranny of majority)與可能壓抑個人的危險,除非有「中介」或「次級」權力機構作為政府與個體之間的緩衝。今日在西歐與美國有許多公會、社團與專業組織扮演這類角色,民主政治得以運作,政黨不是唯一能代表選民的組織。
 
1949年之後來台的國民黨政權,雖然陸續開放地方與中央的選舉,在1987年「解嚴」之後甚至開放黨禁,但社團與專業組織的功能仍然不彰,許多類似的「民間社團」仍然由國民黨把持,甚至長期接受政府經費的補貼,一到選舉常成為國民黨的輔選機構。因此,縱使政黨曾有輪替,但台灣,從中央的國會到地方議會長期以來大多由國民黨控制;加上民主根基薄弱,與政黨的操作與惡鬥,民主在台灣只流於選舉,與「少數服從多數」的淺顯道理,因此「多數暴政」在台灣比比皆是。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民主出了甚麼差錯」(3月1日)這個封面主題指出,近來許多新興國家民主失敗的經驗告訴我們,他們太強調選舉,太少注意民主的其他基本要素。國家需要被牽制,個人的權利如言論的自由與組織的自由是需要被保障的。民主的成功主要是能防止「多數主義」的考驗,贏得了選舉不代表能為所欲為。於2013年垮台的Morsi政權就是一例。他雖是埃及首位經由民主選出的總統,但他將民主視為一種「贏者全拿」的制度,無限制擴張自己的權限,最終被軍方趕下台。
 
民主不只是一張選票。西方很多國家的人民在有選舉權之前,他們已建立了成熟的政治體系,有效的文官體系與確保憲政權利、社會各組織均有理念能珍惜個人的權利與獨立的審判。
 
台灣的「318學運」有許多現象可以解讀與啟發。我覺得最珍貴的是打破國民黨長期訴求「少數服從多數」這種表象、淺碟子的假民主。特別是,台灣的國防、外交與兩岸事務,是屬總統的權限,加上國會是國民黨多數,馬英九想透過多數決要立法院當個橡皮圖章通過這次服貿;馬英九這種心態與作為就如埃及被趕下台的總統Morsi,或如逃亡到俄國的烏克蘭前總理亞努柯維奇,以民主之名但完全無視民意而為所欲為。
 
烏克蘭的國民由於反對前總理亞努柯維奇執意親俄疏遠歐盟的政策,從年初起在冰天雪地裡示威抗議與鎮暴警察對抗。我非常佩服該國人民長期對抗的意志,反觀台灣的公民,相較於過去,這次的台灣的「318學運」雖獲得不少國民的支持,如「330凱道示威」,但兩個星期之後,經常散佈「學生要見好就收」,並配合「學運」會影響股市、把簽定服貿與自由市場、自由經濟連結在一起等似是而非的與論要學生解散(我一向主張要與中國簽訂各類經貿條約,但須透明與國會監督;也相信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的人)。
 
今天,假如有更多的公民與公民團體作為學生的後盾,台灣的國民是應該站到街頭爭取自己的未來與命運,學生就不會那麼辛苦,學生也就不會長期占據立法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