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20年的糾纏

1989年八月《人間》「無殼蝸牛自力救濟」的報導文學,激盪了一位剛放榜確定要負笈北上的青年,提筆寫一封信希望雜誌社轉交給運動組織,未料成為我第一篇被刊出的讀者投書。四年後進入當初提供運動理論的城鄉所,才輾轉得知當年從全國各地寄來的信件堆積如山無從回起。

房子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歷經二十年的的纏鬥,後者暫居上風,開放陸資投資房地產成為振興經濟的藥方,然而景氣循環物極必反,高房價正搖搖欲墬,社會兩極化也將重新評量使用價值的重要性。

當年因外匯管制而起的房市與股市孿生泡沫本難長久,無殼蝸牛在道德高度上以使用價值重擊了交換價值,緊接著全面實施容積率之前搶建潮製造超額供給出籠,政府廣建國宅作為廉價回應又加重賣壓,除了一波逃命大反彈,房價長年趨勢一路破底。直至SARS利空出盡,加上十幾年的時間消化餘屋,政府土增稅減半、利息補貼、全力抒困建商,搭配捷運初步路網實現通車,和兩岸三通的夢幻刺激,全球原物料高漲的通膨助威下,達到此次新泡沫的最高點。 

但這波房價飆漲卻未激發絲毫社會騷動的火苗,主因交換價值已凌駕了使用價值。黨國威權體制土崩瓦解,三民主義住者有其屋、漲價歸公的理想也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主流經濟學教本「巴黎最後房東 」的恐嚇,市場至上成為新的宗教,土地價值去神聖性,貪婪也取得正當性。在仲介等住宅週邊服務產業的文化霸權洗腦下,「成家立業」使國內住宅自有率居高不下,社會控制枷鎖更加牢不可破,使用價值產生虛胖,投資客炒樓更推波助瀾,「屋奴」成為交換價值下的受害者。

     

八零年代社會運動的浪頭也衝到都市,同年五月《人間》「都市住民運動大反撲」專輯報導,大安國宅居民群起反對吳伯雄市長興建大型體育館的計畫,人間、當代、大自 然、天下、遠見、聯合文學等六家雜誌也共同發起「保留台北市的最後之肺-一座完整的七號公園」,市議會也順應民意決議封殺,至黃大洲市長卸任前終於闢建大安森林公園。 但當前都市綠地保護運動的捲土重來,卻面臨民粹主義與拜金主義聯手的嚴厲挑戰。 

二十年前大安國宅居民就知道,大型體育館週邊交通惡化將導致房價下跌,如今大安森林公園周邊房價極高,印證有好的使用價值就有高的交換價值。但現在大巨蛋這類大型開發案帶動地價上漲的過時意識形態,卻能說服極少數人寄望儘速開發以便換屋遠走他方,甚至「負面衝擊只有旁邊,地價上漲我分杯羹」的惡毒心態。一般人無法區分地價波動的系統風險(總體市場)與個別風險(個案特性)的不同,在官商與媒體惡意混淆下,還錯將財團的商業不動產利益,誤以為是一般住宅市場也能跟漲。這種資訊不對等的落差與區位利益的相異,燃起貪念的慾火,而喪失對長遠生活品質的想像。 

然而交換價值無止盡的逐利動機終將自我毀滅,容積率移轉大放送的野蠻開發、繳納代金買容積的大門洞開、都市更新獎勵的零碎化、開放空間與停車位獎勵的浮濫,種種只顧私利不顧公益的個別行為,集合起來正是下一波房地產崩盤的起點,但生活環境的崩壞卻由全民共同承擔。十幾年沒再開過的「全國土地會議」,該是重新排上政治議程的時候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