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表示,將在近日與中國國家主席通話,這是繼今年三月之後,拜習兩人再度對話,外界關注兩人對話中會談及哪些議題?不過,有美國政府官員對外聲稱,關稅不會是這次拜習通話的重點,討論的內容將會涉及一系列的雙邊、區域和全球問題。顯然,美中關係要透過經貿議題來改善的機會並不高,拜習兩人將可能就台海局勢、俄烏戰爭及全球衝突等議題展開交鋒。 

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拜習通話

最近一次「拜習通話」是在今年三月中旬,當時兩人聚焦的話題是「俄烏戰爭」,美國向中國表明不要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不得向俄羅斯提供任何援助的立場,不過,相對於美國明確的態度,中國對於俄烏情勢的反應卻是相當曖昧,可以說,中國不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以及對烏克蘭處境的認知,都難以獲得美國的信任,恐怕在這次的通話中,習近平應當還是「答非所問」。

一直以來,美中兩國一直保持著競爭大於合作的關係,無法回到過去的榮景,這已是客觀的事實,尤其自拜登上任以來,美國無論在雙邊、多邊機制上,都是要防範中國對國際秩序及美國地位的衝擊,讓外界認為,美中互動往往是形式意義高於實質意義,所以要針對雙邊關係、區域穩定,甚至是更廣泛的全球政經運作,兩大國對根本利益的判斷及出發點,完全不同,幾乎沒有可以讓步的空間。

尤其是中國不間斷的對台進行軍事恫嚇,以及頻繁派軍機、軍艦騷擾台灣周邊空域及海域,甚至在今年六月中旬時,中國高層曾對外放話,表示台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海,引起國際社會不小風波,當然美國也以具體行動來捍衛自由航行的原則,拜登這次和習近平再度通上話,真正的目的便是要設下停損點,以避免產生誤判,甚至防止在亞太地區爆發軍事衝突,「避免衝突

會是這次通話的主軸。

美中兩強依舊維持對立又競爭的關係

問題是,中國不會輕易在台海議題上向美國讓步,尤其是近期傳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可能會在八月來台進行訪問,這對台美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意涵,同時也對美中之間的敵意螺旋在上升;倘若拜習通話在裴洛西來台前舉辦,那麼極有可能,拜習兩人會在這個議題出現火花,習近平會不會迫使拜登會不會向裴洛西施壓?抑或是將裴洛西訪台一事,拿來跟習近平議價談判?以美國國會的自主性,以及美國期中選舉的政治氛圍來看,恐怕會是拜登的壓力,可能會是影響兩人能否順利通上話的關鍵變數之一,值得持續觀察。

事實上,拜習能否順利通話,必須端看美中兩國的互動,尤其是中國的對外態度與作法,在七月中上旬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利用G20外長會議舉辦了場邊會晤,王毅向布林肯提出「四項清單」,包括要求美方糾正對中政策和言行、中方關切的重要個案及涉中法案、兩國合作領域等,但是美方並沒有針對此有具體的回應,顯然兩國之間缺乏信任,要緩和關係相當不容易,美國不可能就中國所提出的要求有具體的回應,而中國強硬的態度,會是兩國談判空間更為縮小。

以地緣政治的視角來看,美國不斷與盟友在印太地區深化合作關係,拉緊了對中國的圍堵策略;不過,中國也沒有退讓的意思,例如積極拓展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以經濟投資來誘使太平洋島國簽下「安全及貿易協議」,進而有意建立軍事安全合作,目的便是要突破美國設下的島鏈戰略,中國的動作頻頻,確實已引起美國及澳洲的留意,全力防堵中國滲入太平洋地區的氛圍相當濃厚,可以說,關係惡化已難轉圜,美國及其盟友合作抗中的策略會更積極且具體。

持平而論,拜登與習近平終究是會通上話,畢竟再怎麼關係不睦,或是競爭再如何激烈,大國之間仍有必要採取手段,來避免矛盾無限上綱,甚至降低爆發直接衝突的可能,同時也符合兩人的政治需求;但是,從過去經驗來看,拜習通話舉辦多次,似乎難以緩和雙邊關係,競爭依舊是兩國關係的主軸,隨著兩大國的矛盾愈來愈多,雙方需要付出的溝通成本也在增加,數日後,拜習再通話,能帶來的效果如何?恐怕難以撼動整體情勢的發展,更不用說美中之間依舊會保持著對立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