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意見說明會成了恐嚇、抹黑的場合,根本無助於社會大眾對公投內容與影響的了解,尤其是已經辦了兩場「說明會」的「重啟核四」公投案,正方代表都是由領銜人黃士修擔綱上陣,全場頻繁使用專有名詞,看似符合真實性、科學性,但多個引證的資料是「張冠李戴」,顯得他所謂的科學是如此草率。此外,黃士修用輕蔑的用詞進行人身攻擊,甚至對反方代表口出恐嚇,如此荒唐的言行,再對照他在第一場手拿紅酒杯的特有獨行,顯然他內心裡對公投的認知是如此兒戲不堪,讓人搖頭。

安全疑慮避而不談 其心可議!

公投案涉及的議題多是嚴肅的公共事務,不同於一般選舉是選人及政黨,公投則是透過公民複決來決策的立場及方向,民眾需要對公投案的內容有充分的了解;每一項公投跟思想理念有關,誠如「重啟核四」的「同意」及「不同意」,背後所隱含的價值是「經濟發展」及「永續發展」。問題是,「重啟核四」的正方意見中,對於「安檢」與「試運轉」傻傻分不清,一再表示「科學專業」的重要性,但卻把客觀理性的資料扭曲解釋,這根本是自打嘴巴,而對於外界質疑的「核安」及「核廢料」問題,都是重重舉起、輕輕放下,試圖避而不談。

辯論的方式很多,無論是用什麼方式,或是提出哪些資料或論點,都是要支撐自己的立場,同時讓民眾能更瞭解或支持,尤其是對於公共事務的討論更應當回到理性的視角,「對事不對人」才能讓真理愈辯愈明。可惜的是,黃士修使用了政治潑糞的手段,直接詆毀對手(反方代表台電核能發電處長許永輝),試圖先扳倒許處長的正當性,他的策略就是利用一般民眾怠於查證的心理作用,抹煞掉對手的信用,進而讓整場只有「正方同意」的觀點,這是辯論上最險惡的手法,意圖塑造「罵對手來讓核四看起來很安全」的弔詭目的。

從黃士修擔負五場「重啟核四」正方代表的策略規劃,最取巧的應付辦法便是「對人不對事」,少提「若重啟核四的核安、核廢料」處理方式,在「核四安不安全」的質疑聲浪,則渲染「社會不信任政府」的說法,認為核四安全疑慮都是反核人士的「造假」,這樣的思維就猶如盜領掩耳一樣,反正台灣的地震還未造成其他核電廠的安全問題,而日本就算發生311海嘯也不能證明核電有危險,這種似是而非的論點,其實也是他對「擁核」同溫層的自我催眠,說白了,他的精算並不是在擴大社會認同,而是讓原本支持者信以為真。

重啟又不是按個開關那麼簡單!

這也是目前台灣推動公投的挑戰所在,許多複雜的政治因素鑲嵌在內,讓應當有更多的社會溝通,轉為政治意識形態的操弄,而我們的公民社會素質,能否發揮民主深化與防禦的作用呢?推動者如果別有用心,表面上是為了公投個案,但實質上卻是要撕裂社會,進而達到政治鬥爭的效果。這從「重啟核四」公投案便可窺知,國民黨搖擺的立場,為了降低「公投倒閣」的反噬力道,全黨上下不敢對「核四」表態,而黃士修看起來好像是孤鳥獨立奮戰,但在四項公投案中扮演「烏賊」的角色,連結其他三案,特別在核安與萊豬劃上等號。

重啟核四與否的關鍵在於「安全評估」跟「核廢料安置」,黃士修等人是不會對此負責,這是相當專業的問題,也必須透過公權力的執行才行。此外,別忘了,「重啟」並不是「按個開關」這麼容易,先不論有行政流程上的障礙,核四停建後的複雜工程關係,恐怕所衍生出的人力、財力、物力成本之高,難以想像,更不用說技術問題讓核四重啟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核四從來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何時廢除」的決定,而支持重啟的人倒果為因,不願面對事實,一再跳針就只為了擁核,實在讓人不解!

其實,「重啟核四」根本是個「假議題」,重啟的可能性不高,倘若通過了,得必須投入既耗時又耗費的重啟作業,而真正的重啟之日又遙遙無期,與其等待「安全不確定」的核能何時能重新啟動,何不投入思考台灣的能源轉型,提高國家能源的穩定性,並讓綠色能源的規劃更具可操作性,這才是最重要且符合現況的思維,不是嗎!?然而,黃士修等人寧可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硬要啟動有安全疑慮的核四,背後有著政治功利的盤算,這種短線操作的用意根本無助於台灣能源的長期發展,唯有「不同意重啟核四」,讓這場重啟鬧劇順利下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