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20日電)各國政府陸續響應碳中和,其中歐盟更祭出碳稅制度,台灣以外銷為導向,這波「零碳經濟」將以製造業首當其衝。工總預計10月初舉行論壇,邀請產官學討論,盼加速台灣碳權交易等相關法規制定,讓業界有所依循。

隨著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喊出2050碳中和計畫,總統蔡英文今年4月宣示淨零轉型計畫,目標是在2050年達成。

歐盟執委會則於今年7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法案,2026年起將正式對進口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美國也考慮跟進。另外,蘋果(Apple)也承諾2030年前,要在自家產品與供應鏈實現碳中和。

環保署正在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完備國內碳定價機制,年底前將提出修正草案,將向排碳大戶徵收碳費,並導入投資抵減概念。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無論是徵收碳費或進行碳盤查,一定從大戶開始,從而達到對中小型碳排戶的引導效果。

因應減碳趨勢,台灣規劃從能源、產業製程、運具及發展碳捕捉等4大面向著手。以產業來說,經濟部工業局成立石化、電子、鋼鐵、紡織、造紙、水泥及其他等7個工作小組,定期與產業溝通開會,探討減碳合理路徑。

工總指出,歐盟即將在2026年課碳關稅,全球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減碳進程刻不容緩、分秒必爭,尤其台灣多為代工,若未提前準備,下游端絕對會受到衝擊。

面對減碳步伐,工總認為,大廠如台積電有能力、有技術提早因應,但台灣高達9成為中小企業,不清楚該怎麼做,政府引導在此時扮演重要角色,否則對產業影響非常全面。

工總表示,碳交易市場制度及如何進行碳盤查、碳費徵收多寡,甚至金融方面要如何配套,都需要政府訂定一套法規,業界才有法依循,「現在最大問題是,大家必須知道政府規劃為何,業界才能配合」。

因此,工總預計10月初舉行論壇,邀請環保署、經濟部、國發會等部會及產業界、學界代表出席,三方就減碳相關議題進行討論與溝通。

另外,工總日前發布白皮書提出5點建議:第一,政府應協助產業及時掌握歐美碳邊境關稅對產業影響;第二,探討世界貿易組織(WTO)現行法規與碳關稅制度可能的衝突與斷裂。

第三,擴大匡列台灣環境產品範圍;第四,完備台灣碳排放法規;第五,積極協助業者購得綠電、參與碳交易平台。(編輯:潘羿菁、康世人)1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