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接手行政院長後,第一件事就是視察非洲豬瘟的防疫工作,結束後,蘇貞昌表示,他要求所有部會向他報告工作,必須要告訴他「發生什麼事情、要怎麼做、誰來做、何時做好。」蘇院長的這段話,就體現了他接手行政院長這個重責大任的意義。

蘇內閣接手賴內閣,轉換的過程中,藍營自然不忘見縫插針,一方面,揶揄蘇貞昌擔任院長、陳其邁擔任副院長及林佳龍擔任交通部長,是「敗選者聯盟」,另一方面,又質疑大多數部會首長沒有異動、既沒有新意也沒有改變的誠意。

但是,這兩個批評都無損於蘇貞昌接手的合理性。其一,選舉的勝敗,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項因素,固然候選人要承擔最大的責任,但不能以此完全否定一個人的能力。綜觀兩大政黨,敗選後另謀他路、以圖東山再起者大有人在,相對地,一蹶不振、就此退出政壇者,反而才是少數。是故,批評蘇內閣為「敗選者聯盟」,只是無聊的口水罷了。

其二,在台灣獨特的雙首長制下,擁有民意基礎的總統相當於擁有公司股權的董事長,行政院長則類似公司的總經理或執行長,董事長擬定公司發展方向、戰略目標,而CEO按照董事長規劃的方向,制定具體的工作計畫、指揮領導各部門完成工作。

換句話說,既然九合一大選敗選的主因是施政無法讓人民足夠有感,甚至因為政策推動倉促、不夠周延,反而增加人民負擔,那就是執行層面的問題,而不是施政方向。因此,與其全盤推翻,各部會首長大幅改組,不如更換負責督導執行的行政院長,既能避免業務銜接發生的副作用,又能過重新統整、盤點各項政策,解決先前的問題。

其實,賴清德並非不適合這樣的工作,只是舉凡推動改革,就是大破大立,必先破而後能立。無奈的是,賴清德在「破」的過程中,消耗太多政治能量,加上其他政治因素,導致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的大敗。因此,在這個大破之後亟需大立,且民進黨必須力求谷底重生的關鍵時刻,這個重擔只有經驗豐富老道的蘇院長能夠承接了。

更重要的是,距離明年的總統立委大選,只剩下一年左右的時間,如何在短時間內讓人民有感,是綠營上上下下共同面對的問題。蘇院長最重要的工作,除了防止再次出現「立意良善但結果擾民」的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在林全及賴清德打下的基礎上,在前階段為了「破」而付出的成本上,快速地創造「立」的成果。

「發生什麼事情、要怎麼做、誰來做、何時做好」就是討論專案管理時經常提及的「What、How、Who、When」,因此,蘇院長要求的,正是精準、精簡地了解狀況、確保進度、完成目標,符合當下以「立」為目標,積極開拓各項戰果的需要。而這正是老師傅老經驗的價值與可貴,迅速掌握並回應眼下的需求,挑選最適當的方式,重整行政團隊,衝衝衝!

文/洪志學(私人機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