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彰銀提報文資案,今天在台北市文資審議時,詹添全、李乾朗、王惠君、薛琴等委員反對給予「文資身份」,並主張立面保留部分,應由都發局進行立面的保留與規範。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最後裁示,北門彰銀不給予文資身份。

北門彰銀案,曾在今年7月13日由文資委員進行會勘,當時李乾朗、王惠君、堀遲憲二、詹添全等委員初步認定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但是在今天審議中,而結構專業、詹添全委員首先發言認為,北門彰銀已物體已有風化,切割反而會造成破壞,建商可以採立面重建,北門彰銀代表1950年工匠技藝,與其斑剝的材料,不如重組立面。詹添全、李乾朗、王惠君、薛琴等委員均反對給予「文資身份」,並主張立面保留部分,可以應該由都發局就可以進行立面的保留與規範。

在文資審議過程,兩位參與都更戶代表也到會場,「我們在都更十年,我九十多歲了,我很心酸,希望有生之年能住到新的房子」90多歲陳姓老太太,步履蹣跚,他的兒子隨後發言,希望文資委員能夠在文資與都更兼顧下,快速推動都更;北門彰銀代表指出,北門彰銀是在民國元年購買的2層建物,37年改建,北門彰銀已歷經19次的改建,北門彰銀約200坪土地,是在後來才加入遴近區域的都更,並詢問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局在100年12月告知「並無文資問題」,102年才遷移、租屋五千萬年,今年才知道具有文資價值,如果市府早點告訴我們具有文資身份就不會遷移租屋了,最初是二層建物,後再依台中彰銀進行改建。十年來,已完成龐雜的權利變換作業與分配。

提報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四年級學生張沛齊表示,他提報北門彰銀的原因是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開放政府,全民參與」,他經常到大稻埕,路過北門彰銀的時候,一直以為它是歷史建築,但是今年5月看到媒體提到這棟建築代表公家都更的典型案例後,他覺得很奇怪於是上網查資料。張沛齊說,剛剛聽到建商的描述,這棟建築窳陋,是低人文價值的,讓他非常心痛,如果當時戰後 1948年會蓋很簡陋的話,是呼應了當時歷史時代氛圍下的經費短缺和普遍沒有錢,而都更建築師提到建物結構不是很穩定,這不是一種歷史的重要價值嗎?北門彰銀見證了時代歷史,即使北門彰銀再怎麼窳陋,也見證了台灣史的演變,雖然多次改建,還是延續了歷史街屋的樣貌;這是一個歷史整體性、文化的延續性,讓我們得以繼續傳承下去。

張沛濟並提到,剛剛一開始宣讀的時候聽到「北門彰銀是列冊,但列冊不會影響它的都更…」,但這不是一個負責任單位的心態;張沛齊說:「剛剛住戶和建築師都提到附近市容很糟糕,我都承認,但是這些是真正代表台灣歷史的面向,如果把它拆掉了,看到的將是台北一個後現代的現代大都會,它跟香港、上海是一樣的,我們台灣的原有樣貌又在哪裡?」

台北市文化局則提供了相關資料,民國91年文化局委託六所大學辦理本市建物清查,當年清查時因無法進入建物內部,故該次清查結果係作為參考資料。100年1月都更幹事會,文化局幹事表示:「更新範圍內有本局列管建物」;但是在100年12月都更幹事會議記錄則未記載列冊建物資訊。列冊建物權利義務關係仍沒有法律界定清楚,文化局認為,依現行文資法及相關法令,列冊建物並沒有規定不能改建之規定。